1669年,德国一男子为了提炼黄金,煮了5000升尿液,最后黄金没提炼出来,却意

趣史小研究 2025-10-19 14:46:04

1669年,德国一男子为了提炼黄金,煮了5000升尿液,最后黄金没提炼出来,却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其价值不比黄金低! 1669年。德国有个哥们,叫亨尼格布兰德,他不但想了,还真就动手干了。 他年轻时当过玻璃制造师的学徒,后来参军,在部队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军官,社会地位相当高。退役后,他成了一名商人。那个年代的欧洲,上流社会正刮着一股“炼金热”,大伙都疯了似的,想找到传说中能点石成金的“贤者之石”。布兰德家底厚,加上娶了个有钱的老婆,钱这方面不愁,于是也一头扎进了炼金这个当时最时髦的“创业项目”里。 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天天鼓捣各种矿物,又是加热又是过滤,梦想着有一天能从一堆破铜烂铁里变出金灿灿的黄金。可黄金哪是那么好炼的?失败了无数次后,布兰DELL德开始琢磨新路子。 有一天,他盯着自己的尿液,一个惊世骇俗的念头蹦了出来:尿是黄色的,黄金也是黄色的,这里面肯定有联系!这个逻辑,今天我们看来简直是脑洞开到了天际,但在那个科学还是一片混沌的年代,这似乎也算一种“朴素的联想”。 布兰德开始了他的“伟大计划”——收集尿液。他先是从自己和家人朋友那儿收,但量太少了。他寻思着,这得要多少尿才能炼出金子啊?于是,他动用了自己以前在军队里的人脉,直接从军营里搞。最后,他硬是凑了差不多60个大桶,足足有5000多升的新鲜尿液。 一个体面的商人,在他的地下实验室里,守着堆积如山的尿桶。那味道,估计方圆百里都得绕着走。可布兰德不在乎,在他眼里,这些可都是流动的黄金啊!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堪称“黑暗料理”的操作。他把这些尿液放在大锅里,用火猛煮,慢慢蒸发。整个实验室臭气熏天,尿液被熬成了黏糊糊的黑色糖浆状物质。他把这锅“浓汤”取出来,放在地窖里,让它静置发酵了好几个月。时间差不多了,他再把这些黑色的残留物和沙子、木炭混在一起,装进一个特制的曲颈瓶里,用极高的温度强力加热。 他死死地盯着瓶子,期待着奇迹发生。随着温度升高,瓶子里开始冒出白色的蒸汽。蒸汽冷却后,并没有变成他日思夜想的黄金,而是在瓶壁上凝结成了一种油乎乎、像蜡一样的白色固体。 黄金梦,碎了。布兰德看着这堆白色的怪东西,心里别提多失望了。他随手把这玩意儿刮下来,泡在水里,就扔在一边没再管它。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布兰德走进漆黑的实验室,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东西在发光!他吓了一跳,走近一看,发光的正是前几天从尿里炼出来的那坨白色蜡状物。在黑暗中,它散发着一种幽幽的、带着点诡异的蓝绿色光芒。布兰德伸手摸了摸泡着它的瓶子,居然一点温度都没有。 这一下,布兰德的好奇心彻底被点燃了。虽然没得到黄金,但这会自己发光的“冷光”,可是谁都没见过的宝贝啊!他立刻来了精神,开始研究这个新物质。他发现,这东西的脾气很烈,在空气中放久了,会自己烧起来,产生浓浓的白烟。他给这个神奇的物质起了一个名字,叫“Phosphorus”,在拉丁语里的意思就是“带光者”或“冷光使者”。 这个名字,就是我们今天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第15号元素——磷。 布兰德毕竟是个商人,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东西虽然不是黄金,但绝对是个能赚钱的稀罕物。于是,他开始对磷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带着他的“魔法之光”四处给王公贵族们表演,靠着人们的好奇心着实赚了一笔。 但秘密总有藏不住的一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是从尿里搞出的这玩意儿,也开始模仿。眼看垄断不了,布兰德干脆把制作方法当成商品卖了出去。就这样,磷的秘密传遍了欧洲,也从炼金术士的神秘道具,一步步走进了科学家的视野。 至此,一个由“尿里淘金”的荒唐想法引发的化学发现,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回过头来看,布兰德的这个发现,其价值真的比黄金低吗? 黄金,说到底是一种贵金属,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金融和装饰上。但磷,却是构成生命最核心的元素之一。它是我们身体里名副其实的“生命之光”。我们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我们细胞里的DNA和RNA,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的骨架就是由磷酸连接起来的;细胞活动的能量货币ATP,更是离不开磷。可以说,没有磷,就没有地球上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 所以,布兰德一心想从代表财富的黄色尿液中寻找黄金,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构成生命本身的基石。这简直是科学史上最富戏剧性的讽刺和隐喻。他追求的是世俗的财富,却无意间触碰到了生命的奥秘。 当然,磷也有它“黑暗”的一面。我们都知道火柴头的主要成分有磷,它给生活带来便利。但高纯度的白磷是一种剧毒物质,燃点极低,在军事上被制成残酷的白磷弹。它既能创造生命,也能毁灭生命,就像科学这把双刃剑一样。 布兰德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有时充满了偶然和意外。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一次充满味道的实验,却可能推开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0 阅读:48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