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明明是李世民定下的太子,却非要冒灭族风险谋反,核心原因藏在他对 “废太子” 的极度不安里,更藏在老师李纲一句戳心的话中 —— 那句关于杨勇、李建成的旧事,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也让他走上了效仿父亲政变的绝路。 当时的李承乾,早已被 “会不会被废” 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李世民虽没明说要换太子,可对弟弟李泰的偏爱、对自己的处处限制,让他敏锐察觉到:太子之位并不稳。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去找老师李纲求助,想问问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保住位置。可李纲却始终顾左右而言他,东拉西扯避重就轻,根本不正面回答。 急到崩溃的李承乾,扯着李纲的袖子大哭,反复追问 “怎么办”。李纲看着学生的模样,终于说了句实话:“我以前有两个学生,一个是杨勇,一个是李建成,你是第三个。老夫要是知道怎么办,早就帮他们办了!” 这句话像一把刀,瞬间扎进李承乾心里 —— 杨勇是隋文帝废黜的太子,李建成是被父亲李世民在玄武门斩杀的兄长,这两个 “前辈” 的结局,全是太子失位、身死族灭。 李纲的话,等于明着告诉李承乾:在皇权斗争里,“太子” 身份根本不是保护伞,连他这个老师都无力回天。而此时的李承乾,又想起了父亲李世民的经历 —— 父亲当年也不是长子,却靠玄武门政变杀兄夺位,成了天策上将、天可汗。既然 “强者才能当皇帝” 是父亲用鲜血证明的 “规则”,那自己为什么不能效仿? 他知道父亲是难以逾越的 “大山”,可在 “被废必死” 和 “谋反一搏” 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后者。遗憾的是,他没有父亲那样的军事才能和人脉,最终谋反失败,落得被废流放的结局。 李承乾的悲剧,本质是皇权传承里 “父杀兄、子学父” 的恶性循环 —— 父亲用政变打破规则,儿子却在规则的阴影里恐惧,最终也想靠政变求生。大家觉得,若李纲当时给了李承乾具体建议,他还会选择谋反吗?李世民的 “政变先例”,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儿子们的争斗?
有一次,40岁李世民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可是,她却姗姗来迟。李世民质问
【76评论】【10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