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斗英雄杜海山被妻子告上法庭,妻子含泪控诉:每月70块钱的工资,他只往家里寄6块,剩下的钱都给了谁?法官正欲追问,杜海山突然沉声道:我还得养活另外11个家。 法庭上一片哗然。 这年杜海山四十二岁,在部队是副营职干部。他妻子李卫红实在想不通,一个立过战功的战斗英雄,为什么要把日子过得这么紧巴。别人家都陆续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他们家连台收音机都买不起。 "六个孩子等着吃饭,他每个月就寄六块钱回来..."李卫红在法庭上说不下去了。她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可这事实在太反常。 杜海山站在被告席上,腰杆挺得笔直。法官问他那十一个家是怎么回事,他沉默了很久。 "都是战友的家。"他说。 1979年那场边境战役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杜海山所在的尖刀连奉命夺取一个高地。战前晚上,指导员带着全连喝了壮行酒。大家把酒碗摔在地上,说好了谁要是活着回去,就得照应其他人的家人。 这场仗打得太惨烈。尖刀连上去一百二十三人,最后能自己走下山的不超过二十个。杜海山是其中一个,他被弹片削掉半只耳朵,浑身是血,但活下来了。 战后评功,杜海山得了一等功。可他觉得这功勋章沉甸甸的——那是用战友们的命换来的。 从战场回来后的第一个月,杜海山就开始往各地寄钱。河南的王排长家里有老母亲和两个孩子;广西的小李班长妻子卧病在床;四川的张老兵父母年迈...他列了个清单,整整十一家。 那时候他的工资才五十多块,他精打细算:每家五块,就是五十五块,自己留六块。后来工资涨到七十块,他还是只留六块。不是他不想多留,是实在不够分。 有个细节他一直没跟人说:每次去邮局汇款,他都要在附言栏里写上"战友问候"四个字。他说这是让那些老人家知道,他们的儿子虽然不在了,但还有人惦记着。 李卫红不是没怀疑过。她以为丈夫在外头有人了,还托人打听过。可反馈回来的消息让她更困惑——杜海山在部队出了名的节俭,一年到头就两身军装换着穿,食堂打饭从来只要一个菜。 有个星期天,杜海山带着六个孩子去公园。别家孩子都吃着冰棍,他家孩子眼巴巴地看着。最小的女儿扯他衣角:"爸爸,我也想..."他摸摸口袋,只有几个硬币。最后他给每个孩子买了根最便宜的老冰棍,自己就在旁边看着。 这事他后来从来没提过。 法庭上,法官问他要那十一个家庭的名单。他从军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磨破了边的小本子,纸张都发黄了。法官接过去一看,愣住了。 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张三妹,广西某县某村,每月五元;李素珍,河南某县某公社,每月五元...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地址和金额,整整三页纸。 "这些都是..."法官的声音有点哑。 "都是烈士家属。"杜海山说,"有的家里只剩老人家了,有的孩子还小。" 旁听席上有人开始抹眼泪。 李卫红站在原告席上,呆呆地望着丈夫。结婚这么多年,她第一次看懂了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她突然想起,每次过年他都要一个人闷在房间里好久,现在她明白了,他是在想那些再也不能回家的战友。 案子最后怎么判的,反而没人记得了。部队领导出面调解,说要给杜海山特殊补助,他死活不同意。他说这钱得自己出,不然心里不踏实。 倒是李卫红,从法院出来就拉着丈夫去邮局——这个月该给广西寄钱了,她说要亲自去汇。 后来有人问杜海山,这么些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想了半天,就说了句:"人在阵地在,人不在...心意总得在吧。" 这话说得简单,可那份名单他整整记了三十七年,直到最后一位老人安详离世。 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承诺,真的是用一辈子来履行的。 信息来源: 红歌会网|《一级英模催人泪下的战地誓言》 文|财神来到 编辑|史叔
女生求助网友:家里介绍一个公务员,说是省委副书记级别,可是我有对象怎么办?请大家
【254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