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近日,安徽六安,一儿子做梦,妈妈跟他说脚冷。第二天和爸爸去坟前一看,好家伙,排水沟被草堵了,妈妈脚下积了一滩水!父子俩二话不说,埋头干了俩小时,硬是把水路打通了。最后对着坟头念叨:‘妈妈您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妈,您昨晚托的梦,我们收到了。”这句话,是儿子在清理完母亲坟前的积水后说的。 时间回到这天早上,儿子告诉父亲:“爸,我梦到妈了,她说她脚冷。”没有质疑,没有将其简单归咎于日有所思的偶然,父亲在短暂的沉默过后,便拿起工具,走向那个他们既熟悉又敬畏的地方:母亲的安息之所。 果然,坟前一条本应畅通的排水沟,不知何时被疯长的野草和淤泥堵得严严实实。这让不久前的那场雨,无处可去,最终在坟边成了一滩水洼。见状,没有嚎啕大哭,没有过多的言语,父子俩默契地对视一眼,便卷起袖子,埋头干了起来。 他们修补的,不仅是母亲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更是自己内心那份因感知到亲人“不适”而引发的焦灼。当最后一捧淤泥被清除,儿子对着修缮一新的坟头,如同面对母亲生前一样,念叨着:“妈,你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生死并非绝对的隔绝。逝去的亲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依然关注着尘世的家,而子孙的祭祀与怀念,便是维系两个世界的情感纽带。 这种观念,催生了许多看似“迷信”,实则充满人文关怀的习俗。比如“托梦”,它在科学的维度或许难以验证,但在情感的维度,它真实无比。它是强烈的思念在潜意识中的投射,是生者与逝者之间一种神秘而私密的情感联结。这位儿子的梦,便是如此,他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和行动。 而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孝”。孔子就曾说过: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和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见,孝的核心在于“敬”,而这份“敬”,在亲人逝去后,便转化为“事死如事生”的庄严态度。为逝者扫墓、修缮坟茔,确保他们在“那边”也能安宁舒适,这并非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敬”与“爱”的延续。 这对父子,用两小时的辛苦,完美诠释了何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最后,就像网友说得那样:“这哪是迷信,分明是母子连心的深情。”是啊,清明烧纸、冬至扫墓,咱们中国人这些老传统,说到底就是给思念找个寄托。就像这对父子,他们修的不仅是排水沟,更是通往亲人那颗心的路。 文│一阳 编辑│史叔
安徽六安这事儿真的看一次眼眶热一次!儿子梦到妈妈说脚冷,换别人可能只当是个普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