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

九鼎观世道 2025-10-16 13:23:56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差距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最近AI圈很热闹,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的一句话引发了不少讨论。他说:“中国AI和美国的差距,并非用时间来衡量,而在于原创与模仿的本质不同。” 不少人听完觉得“扎心”,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点破了中国AI行业多年来的隐忧。 为什么中国AI看起来很快,但始终难以真正领跑?说白了,并非国内缺乏聪明人,也不是工程师不努力。 真正的难点,是大环境让企业家和研发团队更倾向于“先模仿、后创新”,要活下去,先得有产品、有市场、有现金流。 你想花时间和资源去做出完全原创的产品,等你熬出来,行业早已被别人用低价模仿冲烂了。 这一点在日常商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一家做AI批改的企业,刚上线半年就会发现市面上出现了十几个“平替”版本,甚至有的直接用开源模型加个新包装就能卖出去。 客户往往只关心价格,觉得“都是AI,能用就行”,真正愿意为技术创新掏钱的并不多。不少企业干脆调整策略:别跟市场讲创新,讲便宜、讲快,先活着再说。 而这背后,是一整套商业氛围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国内软件和算法的价值一直没被真正认可,硬件能卖高价,算法就只能“附赠”。 有项目招标,要求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还要再砍,企业做原创研发的钱从哪来?长此以往,大家都只敢“微创新”,大的突破没人冒险。 再说人才培养。中国AI毕业生数量全球第一,但真正能独立创新、提出新思路的少之又少。高校教学内容更新慢,重理论轻实践,开源社区的活跃度和参与度也难与欧美比。 你会发现,国外不少高中生已经在GitHub上做项目,国内博士生还在重复训练别人的模型。人才有数量,缺少的是在实际问题里打磨出来的原创能力。 团队结构也有影响。DeepSeek团队成员年轻有冲劲,做工程优化、快速复现很强。但“原创”这件事,往往需要时间积累、理论沉淀和长周期投入。 国内创业环境变化快、压力大,团队很难静下心搞基础创新,大多数还是选择“先走通,后突破”。 不过,原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最前沿的理论。国内也有团队从真实场景出发找到创新突破口。 比如某AI语音训练团队,最初追着潮流做复杂技术,最后发现听障用户只要“简单有效的练习与反馈”,于是砍掉冗余功能,反倒做出了行业认可的产品。 但行业还面临一个“重复竞争”困境。各地争相建AI产业园,企业扎堆做智能安防、语音识别等热门领域,技术同质化严重。你刚发布新功能,立刻几十家跟进模仿,最后大家拼价格、拼资源,创新被稀释。 高校科研也有类似问题。热门方向扎堆,基础理论和底层算法缺人碰。DeepSeek选择开源,不仅是技术分享,更是希望减少低水平重复,让资源集中到真正能做出突破的人和团队身上。 模型开源后,国外开发者用它做创新应用,国内却还有高校在不断“重复造轮子”。归根结底,技术底座有了,更需要产业和人才生态的共同进步——既要有人会用,也要有人敢用,更要有人愿意为原创买单。 中国AI想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不能只盯着效率和规模,更要在原创能力、产业土壤、人才成长等多个层面同时发力。 原创不只是口号,而是需要企业有耐心、市场有包容、教育有前瞻,更要有打破“抄作业”惯性的勇气。 你怎么看中国AI的原创困境? 信源:梁文峰:“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差距是原创和模仿之差。——海峡导报

0 阅读:7
九鼎观世道

九鼎观世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