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俄罗斯传来好消息! 10月14日 ,俄咨询公司:免签政策激发俄游客赴华热情 ! 自2025年9月15日起,中国对持普通护照的俄罗斯公民试行免签政策,为期一年。短短一个月后,俄罗斯Anketolog咨询公司的一项线上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前往中国”,69%的人对中国相关资讯抱有浓厚兴趣。这组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两国人民心之所向的温度计。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特有意思?过去,一提到“出国”,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办签证是头等难事。材料繁杂、周期漫长、中介加价,动辄几百美元的成本,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如今,一句“免签”,直接把门槛从“高墙”变成了“平地”。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只要不超过30天,持普通护照就能说走就走。这不是政策的小修小补,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破壁”。 于是,我们看到,热情不是说说而已。9月15日政策落地,9月底的调查就交出了答卷。72%的意愿率,意味着每五个俄罗斯人里,就有超过三个想来中国看看。他们想来干什么?旅游、购物、体验中国科技,还有不少人冲着中医、针灸、牙科治疗而来。一位在三亚接受针灸治疗的俄罗斯游客说:“这里的医生手法专业,价格只有我们那儿的一半,关键是见效快。”而在边境城市黑河,不少俄罗斯人专程过境,只为做一次牙齿矫正或种牙,当天往返,轻松便捷。 这股热情,也迅速传导到了市场端。航班预订量猛增,酒店入住率攀升,尤其是海南、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成了俄罗斯游客的“心头好”。数据显示,海南岛一地就承接了近九成的俄罗斯游客。高档酒店备受青睐,五星级占比高达50%。这说明,来的不只是“低价团”,更多是追求品质生活的中产阶层。他们不只想看风景,更想感受中国城市的节奏、科技的便利、服务的温度。 而更让人感慨的是,这股“中国热”,早已不止于旅游。商务考察、司法交流、科技合作,正随着免签政策加速推进。全俄司法大学的青年学者组团来华交流,俄罗斯国家自然科学院的专家计划赴华寻找科研伙伴。一位俄罗斯中小企业主说:“以前办签证要等两周,现在机票一订,明天就能到深圳看工厂、谈合作。”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合作的机遇。 当然,也有人问:光有热情,能持续吗?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24年,中国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已达150.3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15%。而业内预测,免签政策将推动赴华客流再增30%至40%。这不是空谈,而是趋势。更何况,俄罗斯方面也在推进对等免签的准备工作,目标是到2030年吸引570万人次中国游客。双向奔赴,才是真正的友好。 更可喜的是,民间的互动越来越“接地气”。在满洲里,街头巷尾的商贩学会了用俄语叫卖;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俄罗斯游客排着队买秋林红肠;在三亚的中医馆,针灸师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就连卖油条的大爷,都能笑着对俄罗斯顾客说一句:“您好,要加蛋吗?”这种细微处的默契,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真实、更动人。 说到底,免签政策不只是便利,更是一种信任的体现。它让两国人民从“隔着屏幕了解”,变成了“面对面交流”。俄罗斯人看到的不再只是新闻里的中国,而是热气腾腾的早餐摊、高效便捷的地铁、充满创新的科技园区。而我们,也在这些金发碧眼的游客身上,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对未来的期待。 中俄互免签证的试验,像是一扇刚刚推开的门。门内,是两国人民越走越近的身影;门外,是更广阔的合作前景。当政策的便利化遇上民间的热情,当“说走就走”成为现实,友谊的种子,自然会在一次次握手、一顿顿共餐、一场场交流中,生根发芽。这股暖流,才刚刚开始。
俄罗斯败象尽显,而且败像已经显得非常的明显,国际上,包括国内,很多人都这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