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现在的情况是,一个不卖光刻机,一个不卖稀土,那么到底是中国先解决光刻机,还是美国先解决稀土,答案很简单。 美国对稀土的依赖程度,可谓“积重难返”,数据显示,美国超过80%的精炼稀土产品依赖中国供应,从F-35战机的雷达系统到特斯拉汽车的电机,无一不需要中国的钕铁硼磁体。 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进一步升级了稀土技术出口管制措施,覆盖从开采、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甚至对境外使用中国稀土技术的项目也加强了监管,这一举措,无疑精准击中了美国的要害。 美国并非没有尝试自救,怀俄明州重启了稀土矿开采,能够生产稀土精矿,但在萃取、分离及磁材制造等核心环节,仍高度依赖中国技术。 更棘手的是,美国连制造磁体的熟练工人都短缺,MP Materials公司的CEO直言不讳,到2026年前,公司连将稀土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能力都不具备,更别提制造磁体了。 洛马公司更是焦急万分,直接发出警告,若稀土供应持续中断,F-35战机的年产量将从150架锐减至30架,这简直是将战机生产变成了“奢侈品”制造。 面对ASML公司EUV光刻机的禁售,中国并未选择正面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换道超车”的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团队放弃了国际主流的激光等离子体(LPP)方案,转而攻克放电等离子体(DPP)技术。 2025年1月,他们成功研制出13.5纳米极紫外光源,功率达到120瓦,达到了实用化水平,德国蔡司的工程师对此惊叹不已,“这比我们预期的至少快了五年!” 与此同时,中国光刻机产业链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国产化率已达90%,中芯国际利用该设备将14纳米芯片的良率提升至85%。 ASML公司则陷入了困境,其CEO表示,中国订单占未交付库存的20%,若12月无法获得中国磁体,2026年的出货目标将下调15%。 更糟糕的是,中国光刻机国产化率从2021年的21%飙升至2025年的65%,根据工信部的规划,到2027年,70%的成熟制程设备将实现国产化,ASML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似乎即将落幕。 这场较量,谁将先声夺人?关键在于谁能先在对方的“软肋”上形成持续压制,美国的困境在于,稀土产业链的重构需要5到15年时间,而军工和AI产业对高端芯片的需求却是按月计算的。 特斯拉已发出警告,若稀土供应持续中断,Model Y生产线将面临停工,英伟达的H20芯片虽恢复了对华出口,但AI训练集群的效率因磁体性能下降而降低了30%。 中国的优势则在于“全产业链的韧性”,江西赣州的稀土分离厂与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产线形成了紧密的联动,关键材料和设备均能实现自主可控。 此外,中国还采取了“稀土换技术”的策略,2025年6月,与美国达成临时协议,恢复七类中重稀土的出口,以换取乙烷、晶片设计软件等关键资源,这一策略为中国光刻机技术的突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场博弈表明,单纯依靠资源控制或技术突破都难以持久,美国的教训在于,试图通过“脱钩”来重构供应链,却忽视了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的长期性,而中国的成功则告诉我们,资源安全和技术自主必须“双轮驱动”。 展望未来,中国需继续强化稀土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如推广稀土回收技术,减少对原生矿的依赖,同时,在光刻机领域,应加大对极紫外光源、双工作台等核心模块的研发投入,力争在2027年前实现EUV光刻机的量产。 这场博弈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谁先“解决”对方的命门,而在于推动全球科技产业链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中国光刻机照亮28纳米芯片的产线,当美国稀土供应链摆脱“中国依赖”时,全球科技合作才能真正回归理性轨道。
美贸易代表:中国已拒绝通话,万斯给中国两个选择:要么取消稀土管制,要么美动用所有
【261评论】【1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