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一次“长记性”了? 在特朗普威胁从11月1日起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后,印度从上到下表现的出奇的平静,没有像上次一样“上窜下跳”,甚至想通过打击巴基斯坦向美国证明实力,以此承接中国的产能。 中印关系这几年一直再出现变化,印度和我国同为世界人口大国,但如今印度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以及军事化方面的发展都不如我国,这让印度急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所以2019 年美国第一次对中国加征关税时,印度立马觉得机会来了,拍着胸脯说要替代中国当全球制造业中心。 而且印度本就是人口大国,所以劳动力方面是这些外企不担心的问题。 三星、苹果都跑去印度建厂,印度媒体天天吹 “印度版 iPhone 要统治全球”。 可很快问题接踵而至,产品质量不达标,原材料供给不足,印度当初的“大话”最终都没有实现。 这次特朗普放话要加 100% 的关税,比上次狠多了,可印度却一点儿没冲动。 政府里没人出来喊着要接中国产能,之前爱跳出来说话的官员,现在要么闭口不谈,要么被问到了就打太极说还在观察。 就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冲突升级,难民都开始往两边跑了,印度也没像以前那样趁机在巴基斯坦东线挑事,边境驻军调动都没多少动静。 企业这边也学聪明了,之前有印度企业为了抢订单,借高利贷买设备、盖厂房,结果订单没等来,还被成本压得喘不过气。 现在没看到实实在在的订单,谁都不敢再盲目扩产,大家都明白活下去比抢虚名重要。 印度这次能沉住气,说到底是算明白了账,知道就算中国企业因为关税想外迁,也轮不到自己。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不是靠低价,而是靠完整的产业链,生产一部手机,从芯片、屏幕到电池、外壳,在中国一天就能配齐所有零件,运输成本只占总成本的 2%。 这些年印度也慢慢看清了,制造业不是靠喊口号就能搞起来的。 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建全供应链、培养熟练工人、完善基础设施,这些都不是印度短期内能追上的。 就说越南,虽然产业链不如中国完善,但至少有稳定的电力、通畅的物流,还有大量经过培训的工人,印度连这些最基础的条件都没达标,以前还想一步登天,根本不现实。 现在莫迪政府也开始把重心放在国内,推出了新的产业补贴计划,砸了不少钱在半导体、电动车这些领域,想把基础打牢。 其实全球制造业分工从来不是你少一点我就多一点的零和游戏,最终还是看谁有实力。 谁的产业链完整、谁的成本有优势、谁的效率高,谁就能拿到订单。 印度这次没跟着美国冲动,说明它终于开始从幻想转向务实,这对它长期发展来说,比抢几个短期订单更重要。 要是能一直保持这份清醒,踏踏实实补短板,未来说不定真能在某些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毕竟发展制造业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打牢,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和美国人交往,最好少用成语。这不,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情绪失控,猛烈抨击中国代表的
【124评论】【3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