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沪港名媛旗袍展锦缎映远月,衣冠述乡愁:中国女留学生海外播撒旗袍雅韵(三)
而在近代的留学女学生里,还有一位不甚为圈外所熟悉的歌唱家,她被誉为近代“中国四大女高音”之一,她的父亲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家郎静山,她曾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她就是郎毓秀。郎毓秀出生于1918年,年幼时,她便展露出众的音乐天赋,又得到父亲的精心培养。14岁便灌制了她的第一张唱片——电影《风流寡妇》插曲“Vilia Song”(燕子)。16岁,怀揣对声乐的赤诚,她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学习,很快便崭露头角——为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曲目,《天伦歌》《乡愁》《西湖春晓》《大地进行曲》等等,一首首作品传遍上海的街巷,成为一代人的回忆。19岁,她带着对音乐更高的追求,远赴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深造。23岁毕业回国,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南京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让“郎毓秀”的名字渐渐响彻国内乐坛,26岁风华正茂的她,转身走上讲台,成为四川省立艺专音乐系的教授。1946年,28岁的她再次启程,赴美国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师院音乐系学习,为自己的艺术积淀再添厚度。1948 年回国后,她初心不改,继续深耕音乐教育,在成都华西大学音乐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她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历任西南音专、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兼主任,中国音协四川分会副主席,数十年如一日,为新中国培育出一大批音乐人才。1981年4月22日,65 岁的郎毓秀在北京唱响告别音乐会,那一曲曲歌声里,藏着她半生的热爱与坚守,为舞台生涯画上温柔的休止符。2001年5月,时光终究不会辜负执着的追光者——中国文联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如期而至,这份荣誉是对她一生弦歌不辍的最好礼赞,也为她的音乐事业,写下了一个圆满无憾的句号。
图1:郎毓秀与父亲郎静册(摄于1931年)
图2:郎静山镜头下的身着旗袍的郎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