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一名市民将家中闲置木质家具从仙女大桥抛下,这一行为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扬州人把旧家具弃桥边,是风俗还是陋习 在扬州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存在着将废旧的中堂、老柜等物品丢弃到河边或河里的民俗习惯。有人认为这些物品不能随意劈柴或丢弃,要遵循传统的方式,让大自然风吹雨淋使其自然腐坏;也有人表示拆迁时其他东西好送人,但中堂等物品因存在民间的一些说法而难以处置,只能扔到河边。 我认为这种民俗做法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在民俗与环保的天平上,我们不应顾此失彼。真正的传统习俗应蕴含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将污染环境的行为贴上“风俗”标签,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而非传承。如果人人都按照这种民俗习惯扔垃圾,扬州古运河等水域将会被大量垃圾塞满,破坏水域的生态环境,也会影响到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部分区域在风俗引导、垃圾处理和监管上的短板,必须高度重视、坚决整改。那么,如何才能从源头上减少随意丢弃行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联合社区和乡村,通过入户宣传、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让大家认清随意将大件垃圾扔入河道,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废旧家具等垃圾可能含有各种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会污染水质,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大量垃圾堆积在河道,还可能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 应该完善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为大家提供便捷的大件垃圾处理渠道,解决大家在处理废旧物品时的实际困难。对随意丢弃大件垃圾的个人,要通过监控溯源、群众举报等方式锁定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并公开曝光,形成“破坏环境必受惩”的震慑力。同时,要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重点盯防古运河、廖家沟等重点水域,及时发现、清理垃圾,守护好扬州的“母亲河”。 扬州是一座兼具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的城市,破除陋俗、守护生态,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你是如何处理旧家具、大件垃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