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就说今年2月吧,美军一个月里往南海派了69架次大型侦察机,其中11号和18号两天,RC-135系列电子侦察机刚抵近,歼11就准时出现了。最让美国记者印象深的是24号那次,他们坐着P-8A巡逻机往西沙群岛凑,距离岛礁才30英里,无线电里刚传来中方警告,一架歼11就贴了上来,离着也就152米,机身上的红五角星和挂载的四枚导弹看得清清楚楚,就这么伴飞了15分钟,直到美机转向才离开。 美军飞行员后来吐槽,这歼11跟“贴了导航”似的,反应速度比预想快得多,其实他们不知道,沿海基地早就部署了大量歼11,这种高频次的侦察任务,根本不用调远处的歼20,就近起飞的歼11十几分钟就能赶到。 再看5月17号,两架歼11在南海直接拦截了美军的EP-3侦察机,这机型可是美军的“老常客”,每周都要从冲绳起飞往中国沿岸闯两次。美军自己都算过,EP-3能连续飞10小时以上,RC-135更是能来回巡航 4 次,想跟住这种长航时侦察机,战机的滞空能力得硬。 歼11作为重型战机,航程刚好能匹配这种“拉锯战”,不用频繁空中加油就能长时间跟踪,要是换了歼20,虽然性能强,但每次起飞成本摆在那,有分析算过单机成本得1.1亿美元,用它来盯梢侦察机,纯属高射炮打蚊子,性价比低到离谱。 7月那次更典型,美军P-8A巡逻机在东海上空搞侦察,迎面就遇上了歼11。当时歼11直接以90度倾角从美机鼻尖飞过,机翼最近时才6 米,把美军机比“笨重校车”,说歼 11像法拉利一样灵活绕圈。 这可不是瞎比划,伴飞拦截最讲究近距离机动威慑,歼11的气动布局天生适合这种灵活动作,既能展示存在感,又能精准控制距离,避免真的擦碰。反观歼20,隐身涂层娇贵得很,这种近距离伴飞很容易被对方收集到雷达信号特征,等于把自己的“隐身密码”送上门,根本不划算。 至于为啥不用歼16,这机型确实能挂更多弹药、带更全的电子设备,但伴飞拦截根本用不上这些本事。歼16的定位是“多面手”,对地对海打击才是它的强项,用来干伴飞这种“监视盯梢”的活,就像让卡车去跑拉力赛,不是不行,但纯属浪费能力。歼35就更不用说了,那是舰载机,主要部署在航母上,美军侦察机大多在近海活动,陆基的歼11抬脚就能到,犯不着让航母上的战机来回折腾。 美军飞行员没琢磨明白的是,伴飞拦截拼的不是“谁更先进”,而是 “谁更合适”。歼11的维护成本比歼20低得多,机身结构皮实,就算天天升空应对侦察也扛得住,而且经过这么多年改进,歼11B的航电系统早就够用,识别美机型号、保持通信联络、执行驱离动作一套流程熟得很。 再说了,这种日常对峙讲究“有理有节”,用歼11这种成熟机型,既能明确传递“别过来”的信号,又不会像出动歼20那样引发过度解读,算是把分寸拿捏得刚好。 今年好几次拦截事件里,歼11都没玩“花活”,就是稳稳伴飞、适时展示武器、精准喊话警告,可偏偏就是这种“稳”,让美军更头疼。他们不怕偶尔出现的尖端战机,反倒怕这种随叫随到、操作专业的“常客”,毕竟歼11的存在,意味着他们的每一次侦察都在掌控之中,这比任何先进武器的威慑力都来得实在。
俄罗斯给中国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让西方严重误判中国军工实力,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是苏式
【8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