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正在竞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说,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要知道台湾被清朝抛弃后,被日本殖民50年,台湾人吃了很多的苦。早期还被日本人欺负,被残害了很多人。 从1895年《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到1945年光复,台湾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对台湾社会的影响至今仍在——日本殖民者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台湾人改日本姓名、说日语,甚至征召台湾青年赴战场充当炮灰。 据史料记载,仅1937年至1945年间,就有超过20万台湾民众被征调参与战争后勤或战场作战,其中数万人伤亡。殖民统治下的经济掠夺更是不胜枚举,比如强制征收甘蔗、稻米等农产品运往日本,导致台湾本土多次出现饥荒。这种被压迫的集体记忆,使得台湾民众对任何形式的武力威胁格外敏感。 但需要理清的是,大陆同胞对台湾的感情与对日本殖民者的态度有着本质区别。两岸血脉相连,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关心源于手足之情,而非敌对关系。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个别激进言论,往往是对“台独”势力挑衅的情绪化反应,并不代表大陆对台政策的主流意志。 事实上,大陆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通过惠台政策促进交流合作——比如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为台商提供同等待遇;推动“小三通”扩大两岸民间往来;疫情期间主动为在大陆台胞提供疫苗援助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体现的是“两岸一家亲”的诚意。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承载着历史伤痛,又面临着现实的地缘政治博弈。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后,台湾又经历了国民党戒严时期,直到1996年才实现首次领导人直选。这种曲折的发展历程,塑造了台湾民众既渴望自主又担忧冲突的复杂心理。 而国际上某些势力将台湾当作遏制中国的棋子,更增加了局势的不确定性。比如美国对台军售、个别欧洲议会成员访台等行为,表面上是“支持民主”,实则将台湾推向危险边缘。 历史已经证明,外部干预往往给台湾带来灾难——从荷兰殖民到日本占领,台湾多次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郑丽文的呼吁,其实反映了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求和平、避战火”的民意基础。但需要认识到,真正的和平不能仅靠单方面的克制,更需要共同维护民族大义。 大陆方面反复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正是着眼于最大限度保障台湾同胞的福祉。香港、澳门的实践表明,在一国框架下保留高度自治权是可行路径。 反观“台独”势力的冒险行为,如炒作“正名制宪”、推动“去中国化”课纲等,才是真正将台湾推向险境的导火索。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分裂国家从来不会带来长治久安,朝鲜战争、越南内战都是前车之鉴。 从情感角度而言,大陆同胞对台湾的深厚感情往往被政治叙事所遮蔽。许多老一辈人仍记得1945年台湾光复时万人空巷的欢庆场景,以及两岸隔绝时期通过福建沿海广播寻找亲人的辛酸往事。即便在今天,闽南语歌曲在厦门街头依然传唱,台湾偶像剧拥有大量大陆观众,这些文化共鸣印证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结。 实际上,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关切,与其说是“喊打喊杀”,不如说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虑,当看到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时,自然产生维护国家统一的强烈情绪。 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超越历史悲情,构建共同未来。台湾在日本殖民时期展现的韧性值得敬重——比如雾社起义体现的反抗精神,以及赖和、杨逵等文人以汉字书写台湾记忆的文化坚守。这种坚韧品格,完全可以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积极力量。 当前大陆推出的“新四通”(通水、通电、通气、通桥)规划,以及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的民主协商倡议,都是为台湾同胞创造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务实举措。 在全球化时代,两岸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与大陆的制造业生态链形成互补;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大陆拥有广阔市场;两岸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领域更需要携手合作。这些现实需求提醒我们,对抗思维只会双输,融合发展才是正道。 归根结底,郑丽文的呼声背后,是台湾同胞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这与大陆民众对家园和平的守护之心并无二致,但真正的和平不能建立在忽视民族大义的基础上。现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理性声音来化解误解,比如通过两岸媒体合作客观报道彼此社会现状,扩大青年交流消除认知偏差,建立民间对话机制处理敏感议题。 只有当两岸同胞共同铭记历史教训,既不忘日本殖民的伤痛,也不忘中华民族共同抗击外侮的光荣,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共生共赢的未来!
台湾资深媒体人王尚智10月5日晚发文写道:“北京究竟愿意以多大代价‘解决台湾问题
【1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