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家对引进人才这么大反应?其实这事很简单,因为说破了天去,这都是个舍本逐末的操作,有人觉得引进人才这大帽子一扣,就万事大吉了,但不要忘了,我们过去成功的法宝之一,就是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现在我们这说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是真的在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吗? 人民心里自然有杆秤。 我们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一千多万,每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一百多万,每年毕业的博士都达到十万左右了。 大家对引进人才反应大,不是反对对外开放、拒绝全球智慧,而是怕搞反了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的主次关系。每年一千多万大学生、上百万硕士、近十万博士毕业,这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笔沉甸甸的人才财富。这些年轻人里,有深耕学术的科研苗子,有扎根产业的技术骨干,有敢闯敢试的创业先锋,他们带着对国家发展的热忱,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施展才华。可要是一味把引进人才当成万能钥匙,给外籍人才开绿灯、给特殊政策,却让本土人才在晋升、资源、机会上处处受限,这不就是舍近求远,寒了自己人的 heart 吗?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制胜密码。过去,我们靠亿万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如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本土人才的深耕与付出。引进人才本无可厚非,毕竟全球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国外确实有部分领域的顶尖人才值得我们学习。但问题在于,不能把引进当成政绩,更不能用引进掩盖对本土人才培养的忽视——要是本土人才的成长通道不畅通、价值得不到认可,即便引进再多外来人才,也难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 有人说引进人才是为了补短板,这话没错,可补短板的前提是先固底板。我们的本土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机会与平台。很多博士毕业后,面临着科研经费紧张、职称晋升内卷、发展空间受限的困境;不少行业骨干,在关键岗位上默默奉献,却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与尊重。与其花大价钱、给好政策引进外籍人才,不如先把更多精力放在优化本土人才发展环境上——打通晋升通道,让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加大资源投入,让科研人才心无旁骛搞研究;完善激励机制,让实干者得实惠。把本土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最扎实、最长远的人才策略。 大家的争议,本质上是对公平与务实的期待。人民心里的那杆秤,秤的不是引进了多少人,而是政策是否公平、机会是否均等、是否真正依靠自己人。要是引进人才时轰轰烈烈,给房子、给补贴、给头衔,对本土人才却不闻不问、层层设卡,这样的双标操作,难免让人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会让相信人民的初心打折扣。 说到底,引进人才与依靠本土人才,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体。真正的人才策略,应该是引进来与育得出并重——既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全球优秀人才,为我所用;更以务实的举措培养本土人才,让他们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只有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落到实处,让本土人才有奔头、有干劲,再加上引进人才的锦上添花,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良好局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硕士人才引进 大学生人才引进
为啥现在招聘人才这么难?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