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

文史小将 2025-10-02 15:28:56

2000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张汝京出生于南京市,童年时期因战乱而随家人迁往台湾,直到长大成人,他的成长都与台湾紧密相连。完成台湾大学的学业后,张汝京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开启了他在美国的生活和职业生涯。 在美国的学习生涯中,张汝京获得了硕士学位,并顺利进入了德州仪器(TI)工作。他的职业生涯开始得十分幸运,因为他不仅在这家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公司中学习到了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还得到了集成电路的发明人基尔比的亲自指导。此外,他还在张忠谋的带领下,深入学习了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 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张汝京逐步承担起了德州仪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半导体工厂建设的重任。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成功管理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项目,这一经历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半导体产业的管理和运营方面,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 在德州仪器工作满二十年后,张汝京利用公司允许提前退休的政策,选择了离开,开始了他的新篇章。退休后,张汝京的目光开始转向了中国大陆的市场,凭借其深厚的技术背景和产业经验,他积极推动晶圆加工厂的布局。 机缘巧合下,张汝京先回到了台湾,接任了世大半导体总经理一职。他为世大半导体的未来发展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第一和第二座生产厂将建设在台湾,而第三到第十座厂则将设立在中国大陆。这一策略使世大半导体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进入了盈利阶段,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仅次于台积电和台联电。 台积电对世大的崛起早有察觉。随着世大半导体的迅速壮大,台积电逐渐意识到,张汝京无论在技术研发还是在企业管理方面,都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 如果不加以制衡,世大半导体未来可能会成为台积电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因此,台积电开始采取措施,着手收购张汝京创办的世大半导体,避免其独立发展后可能对自身市场地位的威胁。 被收购的那一刻,张汝京心中做出了一个决定——他终究会离开。他深知,台积电的收购让他成为了另一家公司的一部分,而这并不是他想要的未来。 2000年9月,张汝京果断行动,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国际,联合清华、北大以及地方政府的资源,计划在大陆开创一番新的事业。这一决定无疑震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台积电对此表现得异常敏感,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过度反应。台积电迅速对外发布声明,表示如果张汝京赴大陆发展,他手中的股票将全部作废。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也没有坐视不管,迅速开出了对张汝京的惩罚:500万新台币罚款,并取消他的台湾户籍。这意味着张汝京如果继续留在台湾,不仅要放弃自己的一切股份,还要接受严格的法律制裁。 然而,张汝京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了放弃手上价值超过一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没有选择与台积电或台湾当局展开激烈的对抗,也没有去打官司。 对于这一切,他只是淡然回应:“不要就不要。”他的决定,没有任何怨言,只有坚决的背离。 支撑他这一决心的是一种简单而坚定的信念:“我是中国人,为了国家的事,难道还需要理由吗?”母亲临终时能够安享晚年,这更让他坚定了归属感,觉得这片土地才是他真正的家。 2003年,台积电开始对张汝京所创立的中芯国际发起长达六年的专利诉讼,过程异常艰难,不仅指控中芯偷窃商业机密,还对中芯的工程师施加压力,逼迫他们签署不利文件。 最终,在2009年中芯败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亿美元的赔偿加上转让10%的公司股份。为了不拖累公司,61岁的张汝京决定辞职。虽然这次失败极为痛苦,但也让中芯国际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压力测试”,警示整个半导体行业要警惕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并成为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警钟。 张汝京的离开并不代表结束,反而开启了他事业的新篇章。 如今,已经年逾七旬的张汝京依旧活跃在半导体行业,专注于汽车芯片领域,尤其是那些尚未实现国产化的技术。 在此过程中,他也未曾忘记回馈社会,捐建了20多所希望小学,并在多所大学设立了半导体学院,帮助培养产业未来的人才。 回顾张汝京的历程,他通过价值、对抗和生态重构,为中国芯片产业提供了一条在国际竞争和封锁中前行的道路。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