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河南村民胡八二打算翻修自家老屋,移栽自家葡萄树的时候在院子里挖出一口大缸,挪开缸上的青石板,里面竟然装着满满一缸的金银器。 何刚这人,1963年生在河南周口商水县固墙镇固墙村,那地方是黄淮平原,地广人稀,靠几亩薄田过日子。家里穷,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小时候读了几年书就辍学了,帮着下地干活。长大后娶媳妇生儿子,肩上担子重,日子紧巴巴的。村里人说他吃苦耐劳,从不偷懒。21岁那年,他琢磨着支石磨磨豆腐补贴家用,就在家院里挖坑。没想到这一挖,挖出19件元代银器,包括一件银镀金双凤穿花玉壶春瓶和其他酒具,全是稀罕货。这些银器造型精致,表面錾花镀金,专家后来鉴定是国家二级甲等一件、二级乙等十一件、三级五件、一般两件,搁在故宫里填补了元代银器收藏的空白。何刚没文化,但直觉告诉他,这东西得交给国家,不能落私人口。 挖出银器后,村里炸了锅,消息传得飞快,外地文物贩子闻风而动,开车进村提着两麻袋钱上门,堆在桌上想买走。何刚摇头拒绝,那些人走后,他守着缸不让碰。村支书刘红恩知道后,两人商量,决定捐给故宫博物院。1985年11月,他们背着包裹赶到北京,何刚把19件银器一件件取出交给专家。专家仔细检查,确认是元代窖藏,年代短缺,价值连城。何刚没要价,就要国家收下。次年2月,他又把那个赭色釉大缸送去,故宫给了八千元奖励外加一千元路费,他收下后就回了村。捐赠这事儿,在村里传为美谈,但也有人怀疑他去北京卖宝贝了。其实何刚一辈子就图个心安,这些银器本就不是他的,挖出来就该还给历史。 捐赠完,何刚日子照旧过,没沾光变富。家里还是土坯房,他继续下地种麦棉,闲时修墙挑水。儿子何俊清小时候,他拉扯着长大,逢年过节买点肉改善伙食。90年代,他开始外出打工,先去山东工地扛水泥,挣点钱寄回家。后来转到无锡捡破烂,拉着手推车沿街收废品,风吹日晒不喊累。生活本就艰难,变故接二连三来。2003年,媳妇查出尿毒症晚期,家里正收拾新房,他停下手头活儿,四处借钱凑医药费。亲戚帮的有限,还差一大截,有人建议找故宫帮忙,毕竟当初捐了宝贝。村支书刘红恩同意,何刚写信寄去,一周后故宫回信寄来五万元援助。他用这钱给媳妇治病,可惜没留住人。此前,第一位媳妇已因意外走了,何刚两次守寡,儿子还小,他咬牙扛着。 媳妇走后,何刚更觉孤单,但生活得继续。他背起行囊又外出打工,工钱省着花,供儿子读书。2006年,父亲老了,患上股骨头坏死,疼得下不了炕,眼睛也模糊。何刚见状没法子,又写信给故宫求助,这次故宫再寄五万元。他带父亲去县医院检查治疗,医生开了药,父亲慢慢能走路了。这前后十万元,何刚记在小本子上,打算一点点还回去。他常说,别人帮了忙,就得记着恩情。打工这些年,他去过好几处工地,干最苦的活儿,挣的钱虽少,但够一家不饿肚子。村里人看他这样,都佩服这汉子心善,不贪那点银器换来的富贵。 何刚一辈子就这样,捐了宝贝后没享福,反倒遇上更多坎。2017年5月30日,他在山东工地拆龙门吊,和五个工友一起拉钢缆固定,突然吊架倾覆,尘土中六人全被埋住,何刚54岁没了。故宫听说后,第一时间决定办追思会,这是头一遭为农民捐赠者这么做。何俊清接到邀请,去北京参加,站在展厅看父亲捐的那些银器,玻璃柜里灯光照着花纹。他拿着捐赠凭证,说这是爸留的最好东西。院长讲话时,全场安静,何刚的善举被大家记住了。这事儿传开,媒体报道多,网友感慨一个普通农民的格局。何刚没白活,捐的东西进了国家宝库,他的故事也成了教育后人的例子。
1985年,河南村民胡八二打算翻修自家老屋,移栽自家葡萄树的时候在院子里挖出一口
陈砚之
2025-10-02 11:47:25
0
阅读:710
黄D528
只能说故宫办事欠缺。人家捐增你总共才给5万,为什么不是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