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

山河又月明 2025-10-02 10:53:10

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销售额。但这账得反过来算:中国市场的肥肉一旦被吐出来,这些美企还能去哪儿找下家? 7 万多家企业每年 6000 亿美元销售额的损失只是明面上的数字,真正要命的是中国市场这块肥肉吐出去之后,再想找下家比登天还难,戴尔那档子事儿不过是开了个头。 戴尔 2023 年初捧着 “去中化时间表” 那会儿,怕是没少在内部庆功,觉得把 50% 产能搬到东南亚就能躲开关税影响,还能落个 “供应链多元化” 的好名声。可中国消费者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用脚投了票,2023 年二季度戴尔在中国的 PC 出货量就跌到了 80.4 万台,同比暴跌 52%,比预想的 44% 跌得还狠。 更惨的是当年一季度,戴尔整个消费者 PC 业务营收直接砍了近一半,同比减少 41%,亚太市场出货量跌超 40%,中国市场单季下滑 45%,营收更是创下 2018 年重新上市以来的最大跌幅,209 亿美元的营收同比掉了 20%。 等到 2025 年二季度,市场研究机构干脆把它归进了 “其他” 阵营,曾经的市场第二就这么成了边缘角色,反观留在中国市场深耕的联想,同期在中国营收同比增长超 35%,全球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利润更是涨了 43%,两下对比简直像在演反转剧。 戴尔跑去越南建厂时,大概以为供应链是搭积木,找块空地就能拼起来,可现实给了它结结实实一击。2024 年 1-11 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对越南的机电中间品出口占比高达 70.2%,同比还涨了 32%,也就是说戴尔在东南亚生产需要的零组件,十成里有七成还得从中国运过去。 这哪里是 “去中化”,分明是绕了个远路多花了运费,供应链响应速度慢了不说,成本还悄悄涨了不少。 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前 22 种中间品里,中国主导了 20 类的供应,全球对华中间品依存度 16%,比北美还高 1 个百分点,这种产业生态不是十年八年能堆出来的,东南亚喊了好几年供应链升级,可电子元件领域跟中国的差距还在 3 个百分点,电信设备领域的全球贡献度涨了 40%,但根基还是得靠中国的中间品撑着,戴尔想在这里找到替代中国的供应链,纯属找错了地方。 其实不止戴尔,不少美企都在 “离开中国” 的选择题里犯了难。华南美国商会 2025 年的报告显示,13% 的美资企业超过六成的全球营收都来自中国,还有 32% 的美企在华营收占了全球的 10% 到 30%,这意味着这些企业要是真撤走,半条命可能都得留在中国市场。 就说高通吧,一边要面对苹果自研基带的冲击,每年 57 亿到 59 亿美元的苹果订单眼看要丢,一边就得拼命抱紧中国市场的大腿,中国区董事长直接明说要靠安卓厂商合作填补 iOS 的份额,还得在汽车、IoT 这些领域靠中国市场找增长。 要知道高通基带芯片的技术壁垒够高了吧,可离开中国市场照样玩不转,毕竟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在这,安卓厂商的核心阵地也在这,没了中国市场的营收托底,苹果那笔损失就能让它疼上好几年。 苹果自己也没好到哪去,为了摆脱高通花 10 亿美元收购英特尔基带业务,折腾好几年才在 iPhone 16e 上用上自研芯片,可中国市场的销量才是它的命门。 2025 年二季度苹果 PC 在中国还能涨 10.35%,靠的就是没瞎折腾供应链,要是它敢学戴尔把产能大规模迁出中国,恐怕信号问题没解决,销量先得步戴尔的后尘。 要知道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很直接,你把中国市场当回事,市场就给你业绩,你要是想着 “既要又要”,转头就有人补上来,联想能靠中国市场把全球份额做到 24.8%,刷新纪录,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些觉得能把中国市场的份额转到其他地方的美企,怕是没算过全球市场的账。中国不仅是消费大国,还是制造大国,2024 年对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机电产品出口都保持着 20% 左右的增长,这些出口里大半是中间品,换句话说,就算美企把工厂搬到东南亚,最终还是得给中国的产业链交 “学费”。 戴尔的经历已经把答案写得很清楚了:中国市场的肥肉不是谁都能替代的,供应链也不是想搬就能搬的,7 万多家美企真要是全部撤走,损失的可不只是 6000 亿美元销售额,而是一个再也找不回来的核心市场和最稳的供应链根基。那些还在犹豫的美企,不如看看戴尔的现状,再摸摸自己的营收报表,到底该怎么选其实一目了然。

0 阅读:157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