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马伟明院士提出在青藏高原建造2公里电磁发射轨道的设想,这话一出,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这个设想可不是凭空而来,背后有着扎实的技术积累。 说起电磁发射技术,得先看看马伟明团队这些年的成果,他们花了整整十年,啃下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这块硬骨头。 这套系统就像是艘军舰的“超级心脏”,不仅让军舰省电30%,还能稳定输出超大功率,成了后续电磁发射技术的基石。 这套系统首先在055A驱逐舰上大显身手,不光让舰艇的续航能力提升了20%,还能给电磁炮提供超过30兆瓦的强劲动力,等到了福建舰。 而且这项技术更是帮着实现了电磁弹射,一下子把中国推到了全球电磁发射技术的第一梯队。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也在持续降低,从最初福建舰上300多亿的投入,到后来076两栖攻击舰上不到50亿的造价,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的技术突破。 更厉害的是,这套系统的精度比美国的还要高,末速度误差能控制在1.5米以内。 正是有了这些过硬的技术基础,马伟明院士才敢把目光投向青藏高原,高原的独特优势显而易见:海拔高、空气稀薄,天然就能减少发射时的能量损耗。 而且这里有着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解决了电力供应的后顾之忧,加上地域辽阔,选址灵活,确实是个理想的发射场地。 就这样,一个从海军起家的电磁发射技术,开始朝着更宏大的目标进发,但这个雄心勃勃的设想,却在专家论证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因为专家们指出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轨道精度,2公里长的轨道,哪怕有一毫米的偏差都不行。 在青藏高原这种地质复杂的地方,要保持这种精度简直是在给自己出难题,光是冻土层的冻融循环,就能让轨道发生细微变形,更别说还有地震带和极端天气的影响。 还有设备的适应性也是个大问题,海拔每升高1000米,电气设备的绝缘强度就要下降一成左右,青藏高原温差能达到80度,极寒能把设备冻裂,高原紫外线又特别强,就算是军用级的设备也扛不住这种折腾。 能源系统更是让工程师们头疼。 要知道,电磁发射需要瞬间爆发的大功率,就像一辆大卡车突然全速启动,虽然高原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但现有的储能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规模,得专门研发新型超级电容,这又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施工难度同样不容小觑,运输是第一关,重型设备上山困难重重,运费能比平原翻好几倍,工人在高原施工还得配备制氧设备,效率大打折扣,后期维护更麻烦,一旦设备出问题,光是维修队进山就得耗好几天。 但也别把这事想得太悲观,回想当年搞电磁弹射时,不也是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现在的技术瓶颈,说不定在十年后就能被突破,毕竟中国在材料科学、智能控制这些领域的进步速度,总是能给人惊喜。 这个2公里的电磁轨道设想,与其说是一个工程项目,不如说是为未来指明了方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突破,往往就是从这样一个个“不可能”的设想开始的,即便暂时实现不了,也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立下了一个新的目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