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特朗普又宣布了 9月30日,特朗普政府又出新招,正式宣布对哈佛启动除名程序,要把这所世界顶级大学踢出联邦钱包名单。 说白了,特朗普政府9月30日宣布对哈佛启动除名程序,压根不是什么单纯的反犹争议,就是拿这所顶级名校开刀,给全美高校立个“不听话就没钱”的规矩。 9月29日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民权办公室致信哈佛校长的举动,不过是法院让政府松开冻结核查经费的手后,换了只更狠的手继续施压。 之前波士顿联邦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在9月3日的84页裁决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 政府以反犹主义为幌子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驱动的攻击,冻结22亿美元科研经费的行为既违反《行政程序法》,又侵犯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的言论自由权,甚至违背1964年《民权法案》第六章的反歧视规定,还永久禁止政府再发冻结令。 可这届政府偏要绕开法院判决另辟蹊径,用“除名”这招把哈佛彻底踢出联邦钱包名单。 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很清楚。今年1月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就拿高校所谓的“反犹主义”说事,4月14日因为哈佛拒绝接受其提出的管理结构、招聘及招生政策大幅改革要求,当天就冻结了哈佛总额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和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项。 哈佛不服气,4月21日直接把政府告上法庭,7月21日波士顿联邦法院召开听证会,9月初法官宣判政府违宪,要求解冻资金,哈佛刚在9月19日确认收到其中4600万美元科研经费,还没等松完这口气,除名程序的狠招就来了。 按照这个程序,一旦走完流程,哈佛不光拿不到之前那22亿科研钱,连学生资助、所有政府合同都得泡汤,等于直接断了科研的现金流。 有人可能觉得哈佛手握530亿美元捐赠基金,这点联邦经费算什么?可实际情况是,捐赠基金大多是限制性资金,不能随便挪用做日常科研开支,而联邦经费才是维持科研运转的生命线。 就像光明网报道里说的,即便哈佛能收到部分解冻的科研经费,但其庞大的科研体系高度依赖联邦现金流的持续注入,从生物医药研究到人工智能开发,大量实验室的日常运营、科研人员薪资、实验设备采购都得靠这笔钱周转。 特朗普政府正是摸准了这一点,才敢在法院判决后换个方式继续施压,毕竟对哈佛这样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失去联邦资助可不是少一笔钱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科研生态链的断裂。 很明显,哈佛只是第一个被推到前台的“杀鸡儆猴”的典型,要是连哈佛这样有实力打官司的顶尖名校都被除名成功,其他资金依赖度更高的高校只会更不敢吱声,到时候政府说什么就是什么,所谓的学术自由只能是张空头支票。 哈佛虽然在法庭上赢了第一轮,但面对政府这种“判决归判决,我该干嘛还干嘛”的蛮不讲理,其实也没多少底气。 彭博社9月20日的报道提到,哈佛收到的4600万美元只是被冻结核查经费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资金流动还受制于政府的后续动作。 现在除名程序一旦启动,哪怕最终没走完流程,也会让哈佛的科研项目陷入不确定性,合作机构可能不敢再轻易参与,科研人员可能担心经费断供而转向其他高校,这种无形的冲击比直接冻结经费更伤人。 更危险的是这种做法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破坏。长期以来,美国大学的学术自由之所以能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相对独立的行政监管,而特朗普政府现在要打破的正是这种平衡。 他们把联邦经费当成了控制高校的筹码,只要高校不按照政府的意愿调整政策、限制言论,就用断供来威胁。 加州大学的诉讼已经反映出高校群体的担忧,要是这种做法得不到遏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高校被迫放弃学术原则来换取资金支持,到时候美国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影响力都会大打折扣。毕竟学术研究最需要的是自由探索的空间,而不是被政治意识形态捆住手脚。 说到底,这届政府心里很清楚哈佛的分量,也知道拿哈佛开刀的震慑效果。作为全球顶尖的高等学府,哈佛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美国高校的风向,只要把哈佛压服了,其他学校自然会乖乖听话。 但他们恰恰忽略了法官裁决里强调的核心:学术机构的独立性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石,用财政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操控不仅违宪,更是在摧毁美国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 9月30日的除名程序公告,与其说是针对反犹问题的后续行动,不如说是特朗普政府在行政权力与司法独立博弈中的又一次任性尝试,只不过这次买单的可能是整个美国的学术未来。 哈佛虽然暂时还能靠着捐赠基金撑住场面,但联邦科研经费的断流风险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这把剑的真正目标,从来都不是什么反犹主义,而是那些不愿向政治压力低头的学术自由火种。
大事不好,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可能准备梭哈玩场大的!一直以来,特朗普以不
【36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