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伊朗这次非常明确的表示! 9月29日,德新社一则关于伊朗议会准备立法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报道,让中东局势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伊朗议会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委员会发言人明确表示,立法草案文本已敲定,这是对联合国重启制裁、美以6月袭击核设施的回应。 但如果只把这件事看作伊朗对核政策的调整,就太浅了。这场看似外交层面的博弈,早已和伊朗的民生困境、地区权力平衡,甚至全球能源格局缠在了一起,每一步选择都藏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考量。 很少有人注意到,伊朗议会敢提退约,民生压力是绕不开的背景。过去一年,伊朗里亚尔汇率跌得厉害,现在1元人民币能兑换近6000里亚尔,比五年前翻了一倍。 汇率一跌,进口商品价格跟着疯涨,最让老百姓揪心的是药品。联合国人权组织8月的报告里提到,伊朗抗癌药物供应缺口已经达到35%,很多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只能托人从周边国家代购,价格往往是原价的三四倍。 不光是药品,粮食进口也受影响,伊朗每年要进口近40%的小麦,制裁导致进口成本增加,面包价格近半年涨了20%。 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成了议会强硬派推动退约的重要理由,他们在辩论中反复强调“外交谈判换不来老百姓要的生活”,认为继续留在条约里,就是在“被动挨打”。 但总统佩泽希齐扬政府的反对态度,同样源于对民生的考量。佩泽希齐扬在9月25日的内阁会议上提到,过去半年通过和中国的石油人民币结算,伊朗多卖出了1200万桶原油,这些收入里有30%专门用来进口药品和粮食。 而且中伊之间的货运班列今年已经开了12趟,运来的不只是工业设备,还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这些医疗耗材,缓解了不少医院的设备短缺问题。 佩泽希齐扬很清楚,一旦退约,国际社会的反应会很激烈,这些好不容易打通的民生通道可能会中断。 他和外长阿巴斯·阿拉格齐多次公开反对退约,强调“外交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本质上是不想让刚有起色的民生改善付诸东流。 这场国内博弈的背后,还有伊朗对外合作的现实考量。很多人以为伊朗退约就是要发展核武器,其实更实际的想法是“用退约当筹码”,保住那些能稳定经济的合作项目。 比如和俄罗斯的核能合作,去年两国签了协议,俄罗斯帮伊朗建4座核电站,今年7月第一座的反应堆组件已经运到了布什尔港。 这个项目不只是能解决伊朗15%的电力缺口,还带动了当地近2000人就业,从工程师到建筑工人,很多家庭都靠这个项目生活。 要是退约导致国际原子能机构暂停核查,俄罗斯会不会放缓项目进度,谁也说不准。 还有和土耳其的天然气合作,9月初刚在哈梅内伊的批准下签了新协议,伊朗每年要向土耳其出口100亿立方米天然气,换来的资金专门用来改善边境地区的民生设施,这些合作都经不起退约带来的动荡。 更值得关注的是,伊朗退约可能引发的地区连锁反应,远比核问题本身更棘手。 沙特和美国在5月刚签了核能协定,美国承诺帮沙特建核电站,虽然协议里限制了铀浓缩丰度,但要是伊朗真退了约,沙特很可能会要求放宽限制。 土耳其也一直在推进自己的核计划,去年刚和俄罗斯敲定了 Akkuyu 核电站的二期工程,要是中东多国都加速核技术发展,地区安全格局会彻底改变。 阿盟秘书长上周秘密去了德黑兰,私下跟伊朗官员说“退约只会给美国更多制裁的理由,最后整个地区都得跟着遭殃”,其实就是在担心这种连锁反应。 就连以色列自己也很矛盾,一方面喊着“要阻止伊朗核计划”,另一方面又怕伊朗退约后,自己失去“道德制高点”,其他阿拉伯国家会更团结地反对以色列。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透着微妙的分化。美国和以色列反应最激烈,以色列总理办公室9月30日放出风声“不排除进一步军事行动”,美国财政部也表示要追加制裁。 但中俄的态度很明确,中方多次呼吁“避免局势升级,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俄罗斯更是直接表态“支持伊朗维护自身权益”,还表示会继续推进和伊朗的核能合作。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的担忧更实际,他强调伊朗现在的高浓缩铀库存状况,因为之前的袭击和制裁变得不透明,要是退约导致核查中断,根本没法判断伊朗的核活动进展,地区风险会大幅上升。 说到底,伊朗的退约提议更像是一种“以进为退”的策略,不是真的想彻底脱离国际核体系,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逼迫西方正视自己的诉求,即解除部分制裁,保障民生物资进口,停止对核设施的袭击。 但这种策略的风险也很大,一旦把控不好,很可能从“施压手段”变成“失控局面”,最后受伤最深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信息:外媒:伊朗正准备立法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25-09-29 21:50·参考消息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169评论】【2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