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的!鹰派专家科尔比,分析中美冲突,“别被俄罗斯、印度、欧洲这些‘看戏的’骗了,中美真要死磕,最后最大赢家不是我们,也不是中国,而是这些墙头草,尤其是日本。” 美国国防战略需要重新审视优先级,这一点从科尔比的观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主张美国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亚太地区,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而不是分散力量到欧洲或中东。科尔比在2018年参与制定国家防务战略时,就强调中国作为首要对手的地位,这种定位影响了后续政策方向。美国军方高层认识到,如果继续多线作战,资源会严重透支,导致在关键战场上处于劣势。 科尔比的分析基于现实评估,他指出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投资已持续20年,涵盖导弹、海军和空军等领域,这让美国原有优势逐步削弱。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必须构建一个反霸权联盟,联合区域内伙伴来平衡力量对比。 科尔比认为,盟友需要明确承诺,否则联盟难以稳固。这种策略并非一味扩张,而是针对性防御,旨在阻止任何一方主导亚太经济和安全格局。科尔比的思路源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他避免将冲突理想化,而是聚焦于可行性。 科尔比特别强调日本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核心盟友,却常常被视为双重玩家。一方面,日本增加防务预算,2023年防务开支接近500亿美元,接近欧洲一些大国的水平,这显示出其加强军事能力的决心。 日本开发12式岸基反舰导弹,射程扩展至900公里以上,还推进高超音速武器和宙斯盾舰改造,这些装备名义上用于自卫,但实际覆盖范围包括中国沿海重要城市。日本参与美日“坚毅之龙”联合军演,美军导弹首次部署日本本土,这强化了两国军事协作。日本自卫队还部署反舰导弹,控制太平洋出入口,显示出其在区域封锁方面的作用。科尔比指出,日本这种举动表面支持美国,实际在追求“正常国家”地位,摆脱战后宪法限制。 经济上,日本紧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贸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还升级与东盟的自贸协定。日本在半导体领域限制美国供应链,同时在新能源矿产上竞争市场份额。日本企业在美国建厂,承诺创造120万个就业岗位,但同时暗示如果加征关税,就会撤资,这让美国工人面临不确定性。科尔比分析,日本在南海参与联合巡航,潜艇停靠菲律宾和越南港口,转而向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零部件,2024年增长超过40%。这种两面下注策略,让日本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 科尔比的战略框架中,欧洲被视为次要战场,他建议美国减少对欧洲的军事投入,让欧洲国家自行应对俄罗斯威胁。这种观点源于资源有限的现实,美国无法同时在多地维持霸权。科尔比在书中《拒绝战略》里阐述,美国应优先亚太,因为那里是全球经济重心,如果中国主导,将威胁美国核心利益。欧洲国家如德国和法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依赖美国援助,但科尔比认为这分散了美国力量。他指出,俄罗斯的行动虽具侵略性,但对美国本土威胁不如中国大。 印度则在中立姿态下,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都保持贸易联系,2023年对俄石油进口增加,同時加强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合作。印度军费开支超过700亿美元,聚焦边境防御,但不愿完全卷入中美对抗。科尔比警告,如果美国和中国激烈冲突,这些国家不会全力支持任何一方,而是等待机会从中获益。欧洲可能专注于内部经济恢复,印度则利用地理位置扩展影响力。科尔比的分析提醒,美国政界需警惕“老大思维”,否则会落入资源耗尽的陷阱。 俄罗斯在中美博弈中的位置同样值得关注,科尔比认为俄罗斯虽与美国有摩擦,但不应成为美国首要目标。他主张美国与俄罗斯缓和关系,避免两线作战,这能让美国集中对付中国。俄罗斯与中国加强军事合作,2024年联合军演增加,但俄罗斯经济依赖能源出口,对中美冲突持观望态度。如果中美对抗升级,俄罗斯可能从中渔利,利用欧洲分歧扩大影响。科尔比指出,美国应推动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如增加北约预算,让俄罗斯威胁局限于欧洲。 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平衡外交是其特色,与美国签署防务协议,同时参与金砖机制。印度在南海问题上保持谨慎,避免直接对抗中国。欧洲国家内部意见分歧,法国推动战略自主,德国依赖美国安全伞。科尔比的观点是,这些国家的小算盘会让美国付出代价,如果中美两败俱伤,它们将成为最大赢家。日本尤其突出,其历史野心未消,战后依赖美国,但如今通过经济和军事双轨发展,准备在乱局中崛起。科尔比强调,美国需要求盟友明确立场,否则联盟松散。
伊朗这个选择,真是把很多人看迷糊了。他们一边高高兴兴地接收咱们的红旗-9BE防
【98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