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在谈到半岛问题时,给韩国提出一个建议,非常具有前沿性。 高志凯教授在谈及半岛问题时,给韩国提出一个建议,或者说给中韩两国提出一个建议,就是两国共同修建一条链接两国的海底隧道,从中国山东到韩国的仁川或者其他沿海城市,修这条隧道可以使韩国与中国大陆相连。 要知道,从山东蓬莱到韩国仁川港直线距离93公里,其中海底段约80公里,虽说比英吉利海峡隧道长了近一倍,但中国基建队早就把隧道工程玩成了“满级副本”。 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能在40米水深做到毫米级对接,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单日掘进12米,按这效率算,80公里海底段带点难度系数干个5年也能贯通。 但韩国也不是新手,釜山巨加跨海大桥的沉管技术在国际上能排上号,两边联手跟组“基建梦之队”似的,什么海底地质断层、强洋流干扰,凑一起开个技术研讨会就能搞定。 经济账算下来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2024年中韩贸易额飙到2400亿美元,光三星电子从仁川运到青岛的芯片组件就占了40%货量。 现在走海运得卡15小时船期,隧道通车后冷链卡车3小时直达,物流成本能砍掉40%。 现代汽车在山东的工厂每年要从韩国运30万台发动机,原先得配12艘滚装船来回倒腾,隧道通了直接用重载卡车拉,运输周期从3天缩到半天,跟把“云存储”改成“本地硬盘”似的,又快又省。 英吉利隧道每天跑4万辆车,年赚18亿英镑,中韩隧道就算打个六折,每天跑2万辆,一年光通行费就能收100亿人民币,够覆盖建设成本的利息了。 这隧道简直是给韩国解“地缘焦虑”的特效药,现在韩国像极了被夹在中间的“十字路口小贩”,美国老在边上吆喝“买我的保护罩”,中国这边则是“量大从优的经济套餐”,修了隧道相当于把摊位直接摆在“中国市场主街”。 2017年萨德入韩时,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暴跌30%,要是有这条隧道,济州岛的柑橘能当天摆上北京超市货架,比海运多保3天鲜,价格能涨20%。 更关键的是能源运输,韩国60%的液化天然气靠海运从卡塔尔进口,隧道通了后,中国在黄海勘探的油气田能直接通过管道供气,成本比进口低35%,这哪是修隧道,分明是给韩国装了个“能源独立开关”。 而战略层面的“抗干扰能力”才是大招,美国在半岛搞“前沿威慑”,靠的是韩国这个“军事中转站”,隧道通了等于给韩国接了条“经济独立专线”——中国能直接往韩国运物资,不用看美国海军脸色。 2024年美国要求韩国军舰跟队进南海,韩国外交部磨蹭了半个月,为啥?怕得罪中国断了隧道合作。 更绝的是,隧道主体按8级抗震标准修,顶部埋深50米,别说常规武器攻击,就算来个百年一遇的海啸,隧道里跑的卡车都能稳如泰山。 这事儿要是成了,东北亚经济圈能玩出“产业链核聚变”——中国的光伏组件3小时运到韩国济州岛,装上韩国造的海上风电平台,发的电再通过海底电缆卖给日本,整个流程跟搭积木似的顺溜。 2025年中韩联合勘探的黄海油气田,本来要建海上平台,隧道通了直接把管道埋隧道里,建设成本能降35%。 最妙的是人员往来,现在中韩游客每年互访超1000万人次,隧道通了后北京到首尔坐“海底高铁”2小时直达,比坐飞机还快,顺带能把仁川港打造成“东北亚物流超级枢纽”,跟给区域经济装了个“涡轮增压引擎”似的。 说到底,这条隧道就是给东北亚下的一盘“活棋”——把地缘政治的“死结”变成经济合作的“活扣”。当韩国卡车司机开着装满半导体的货车穿过海底隧道时,萨德基地的雷达再怎么转,也干扰不了这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