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安庆市要拆掉陈独秀的老宅,改做自来水厂。曾经是新四军女战士的张君听闻此事后,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陈家门口,仿佛一尊门神守护着陈家老宅,不让拆迁人员上前半分。 1980年的安庆街头,尘土中藏着一段旧事。一座承载革命记忆的老宅,眼看就要被推倒建水厂。拆迁队来了,工具就位,谁知一位老战士张君搬来椅子,稳稳坐镇门前。这把普通木椅,挡住了多少历史的脚步?它身后,又是怎样的故事在悄然苏醒? 改革开放刚起步,地方上抓民生,建自来水厂是实打实的需要。陈独秀老宅坐落在南水关一带,灰墙黑瓦,院子不大,却见证了革命先辈的足迹。陈独秀早年住这儿,他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俩,也在这宅子里长大。陈延年当过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陈乔年做过中央宣传部部长,他们为中国革命立下汗马功劳。 张君当时是安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图书馆馆长,五十出头,早年参加新四军,抗日战场上摸爬滚打过。那时候的她,骨子里有股子革命劲头,转到文化战线后,管文物普查,管图书管理,对地方历史门儿清。听说老宅要拆,她急了眼。 规划一出,拆迁队就行动了。工人们扛工具到现场,准备开工。张君二话不说,从家拿来一把旧木椅,搁在宅门前,坐那儿一动不动。拆迁人员上前,她就说,这是革命旧址,市文化局管着,不能动。工人们面面相觑,只好收工走人。这么着,她一天天守着,十多天没挪窝。天气热了,雨来了,她照样坐那儿,邻居们看不过去,送水送饭,她简单对付一口,继续盯着。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那个年代,基础设施紧巴巴的,建水厂是为老百姓办事儿,可老宅的意义更大。张君的做法,接地气又实在,她不是光坐着喊口号,而是用实际行动顶上。街坊们议论开了,有人说这老太太倔,有人说她有道理。渐渐地,事儿传开,越来越多眼睛盯着这把椅子。拆迁队来几次,碰上她就撤,这不光是个人事儿,还牵动着大家对历史的念想。 张君守着守着,没闲着。她开始写报告,递到市政府。那报告写得扎实,不绕弯子,直奔主题。她没多提陈独秀的争议事儿,而是把笔墨搁在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身上。报告里说,这俩先烈是安庆的骄傲,他们在这宅子里长大,接受革命洗礼。要是拆了,后人怎么看我们?这份报告数据齐全,论据硬邦邦的,市里领导看了重视,开了会讨论,最终改了规划。老宅留下了,水厂挪了地方。这事儿办得稳当,体现了党的领导下,发展与保护两手抓。 留住老宅不是完事儿,张君接着干。她牵头编了《陈独秀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里面收了陈独秀的部分著作、照片和书法,足足近十万字。这活儿在当时不容易,得跑档案馆,找专家,校对一遍遍。可她咬牙顶下来了。这不光是为研究,更是为让历史活起来,让年轻人知道革命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图书馆里,她常给干部讲这事儿,说一个城市的精神,就看它怎么待历史。丢了根,就站不稳。 回想起来,张君的担当,典型的老党员作风。从战场到文化线,她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一直没变。安庆这地方,长江边上,革命老区,出了多少先烈。张君守宅子,就跟守革命火种一样。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的故事不少,大家都在探索怎么走路子,既抓经济,又护文化。这事儿也提醒我们,发展得讲原则,不能一刀切。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