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对于投降的日军,八路军战士王汝林几乎不留活口,指导员为此找他谈话,可他却

古往奇趣角 2025-09-29 12:12:45

抗战中,对于投降的日军,八路军战士王汝林几乎不留活口,指导员为此找他谈话,可他却说:“在我这里,不可能优待俘虏!” 说起抗日战争那会儿的八路军战士,王汝林这名字在冀中军区里可算得上响当当的。他是河北蠡县人,家里穷,祖上几辈都靠地里刨食过日子。从小他就跟着爷爷学点拳脚棍棒,那些乡下把式不是花架子,全是实打实的防身功夫。爷爷教他时总强调,出手得准,得狠,得稳当。等到十八岁,七七事变闹得全国鸡飞狗跳,日本鬼子铁蹄踏进华北,王汝林看不下去自家村子外头的惨状,背起包袱就跑去投军。冀中军区招人,他一报名就进了队伍,当了名普通战士。那时候八路军装备差得要命,一杆枪几个人轮着用,子弹打光了就得靠大刀片子拼刺刀。王汝林仗着底子好,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打法。 部队里头,王汝林最拿手的就是刺杀训练。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那时候也发现,日军在白刃战上头有两下子,虽然个头小,但刺刀使得贼溜。吕正操下令加强这块儿,王汝林更来劲了。别人练完就歇着,他一个人加班加点,对着树桩子捅来捅去,手臂酸了还咬牙坚持。没多久,队里没人能跟他过三招。他的刺刀姿势标准,脚步稳,腰力足,一刺出去准能穿透目标。战场上头,这本事帮了大忙。八路军打游击,常常是小股部队突袭日军据点,枪一响没多久就近身肉搏。王汝林冲在最前,刺刀下日军倒了不少。他第一次尝到败仗的滋味,是对上个瘦巴巴的鬼子兵,本以为轻松拿下,谁知刀被挑飞,人还被踹倒。幸好战友赶来帮忙,才把他救了场。这事儿让他长了记性,从此对刺刀更上心。 王汝林的恨不是空穴来风。家里头遭了大祸,他爹帮部队运军粮,推着独轮车在山道上走着走着,就碰上日军巡逻队。鬼子兵上来就绑人,用鞭子抽,用刀逼问军情,他爹一口不松,气得那些家伙直接砍了头。消息传回,王汝林在营房里砸了碗,从那起他上阵就红了眼。家仇国恨搅一块儿,每杀一个日军都觉得解了点气。抗战打到中后期,日军老兵少,新兵多,王汝林对付起来更顺手。鬼子投降的多了起来,八路军有优待俘虏的政策,目的是瓦解敌军士气,还能转化些人当反战分子。可王汝林这儿不行,他抓到日军俘虏,基本不留活口。刺刀一挑,干净利落,那些鬼子跪地求饶也没用。他觉得,这些家伙烧杀抢掠时没手软,现在投降了就该还债。 上级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事儿。指导员找他谈过话,王汝林知道军规铁,但嘴上还是直来直去,说那些鬼子欠的血债得用命还,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弟兄和自家爹娘。指导员也理解他的苦楚,毕竟日军在华北干的那些畜生事儿,谁不恨?可纪律就是纪律,得人人守着。王汝林表面上点了头,答应不再直接动手,但脑子转得快。他想出个法子,八路军优待俘虏,民兵和游击队可没这约束。抓到俘虏后,他负责在前头吸引注意,后头民兵用铁锄一家伙下去,鬼子脑袋开花。指导员后来听说了风声,但王汝林没亲自动手,也就没深究。战场上这种事儿多了去,王汝林的刺刀转向了活蹦乱跳的日军,俘虏部分让民兵接手,队伍照样往前推。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