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解放军排长下山巡逻,路上偶遇3名解放军,排长看了对方一眼,感觉不对劲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7 22:44:53

1984年,解放军排长下山巡逻,路上偶遇3名解放军,排长看了对方一眼,感觉不对劲,就用越南话大喊:“缴枪不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八十年代的老山阵地上,警觉和细心几乎和枪弹一样重要,前线的每一天都充满了不确定,敌人的狡猾和伪装成了官兵们要面对的又一道难题,李海欣,这位年纪轻轻的排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战友和阵地。   有一次,李海欣带着两名战士在前沿地带巡逻,山路泥泞,丛林间静得只剩下呼吸声,忽然,三个身着我军制服的人在路边出现,他们军帽端正,军服干净,装备齐全,乍一看好像是自己人,但李海欣心里却泛起波澜,因为他明白,最近的战斗让谁都不可能一尘不染,前线士兵的军装不是被泥水沾染就是有补丁,这三个人却像是刚换的新衣服。   李海欣并没有立刻拆穿,他观察得很仔细,三个人神情有点紧张,打招呼时说着流利的普通话,还带着些许南方口音,照理说,老山前线的官兵来自各地,大家说话口音各异,但很少有人在战场上刻意说标准普通话,更何况,那种口音有点生硬,不像是长期混在一起训练出来的默契。   他又注意到,对方的装具也不对,巡逻兵的装备讲究实用,身上大多会带些应急干粮、急救包或者胶布、细绳,但这三个人的背包瘪瘪的,除了水壶和弹夹,几乎什么都没有,而且,他们手里的枪是新式的81式步枪,这种枪刚列装没多久,前线很多士兵还在用老款冲锋枪,三个人竟然人手一把新枪,怎么看都不合常理。   李海欣没有表露出怀疑,反而和他们聊了几句,他建议大家到阵地歇歇脚,三个人却连连摇头,说有急事要赶路,按理说,战友之间见面,总会互相问候,有时还会递根烟,拉两句家常,可这三个人话里话外都在回避,甚至不敢多看李海欣一眼。   对方还试图用军歌来掩饰身份,但选的歌却有点过时,李海欣听着,心里更肯定了判断,那首歌在部队里早已不常见,倒是在援越抗美的时候流行过,越南特工要是照着老资料学,难免会露出这种马脚。   一切迹象都表明,面前这三个人身份存疑,李海欣决定再试探一下,他突然用越南话喊了一句,让他们缴械投降,三个人一下子愣住,紧张得几乎失控,真要是自己人,肯定会一头雾水,不会有这种反应,事实摆在眼前,这三人是敌方特工假扮的。   李海欣和战士们迅速制服了他们,在三人身上搜出了电台和情报,敌人企图用伪装混进阵地,打探我军火力部署,这个小插曲虽然很快结束,但却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   其实,这并不是唯一一次敌人用伪装渗透,那段时间,越军特工经常换上我军制服,甚至能背口令,但老兵们总能从细节发现破绽,比如有一次,后勤兵背着补给走得很慢,被哨兵帮忙一看,发现包里装的全是侦查器材,不是正常物资,还有人用不对劲的口音、奇怪的装备、甚至不懂战友间的规矩,都很容易暴露身份。   在战场上,真正的“自己人”,往往有着说不出的默契,大家都知道怎样穿着、怎样搭话、怎样巡逻,穿得再像,说话再标准,只要连最基本的战场习惯都学不会,就很难骗过那些在阵地上摸爬滚打的士兵,李海欣后来跟人说,他们能换上我们的军装,模仿我们的枪械,却学不来我们的习惯和眼神,那些东西,是日复一日战斗“磨”出来的。   这次识破伪装后不久,李海欣又迎来了更大的考验,老山142高地是关键阵地,只有篮球场大小,却是守卫防线的咽喉,李海欣带着不到十五人的小队,驻守在这里,几乎天天面对敌人狂轰滥炸,敌军调集大量火炮和步兵,昼夜不休地袭击。   最艰难的一天,敌人集结了一个步兵营和特工连,黑压压地扑上来,李海欣带着大家等到敌人接近到不到二十米的距离,才下令开火,枪声一响,阵地上泥土飞溅,硝烟弥漫,敌人一波接一波冲上来,甚至有人身上挂满手榴弹和炸药包,妄图同归于尽。   李海欣身中数弹,但他没有退缩,强忍剧痛,他拖着伤体爬到阵地边缘,亲手引爆地雷,炸飞了成群冲上来的敌人,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阵地,旁边的战士想为他包扎,他却让大家不要浪费急救包,把资源留给还能继续战斗的兄弟,他反复叮嘱:“守住阵地,哪怕只剩一个人,也不能让敌人上来!”   最终,李海欣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五次进攻,阵地没有丢,他本人壮烈牺牲,年仅22岁,守阵地的十五个人,五人牺牲,九人负伤,但阵地始终在自己人手上,事后,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将142高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用来纪念这位用生命守护阵地的排长。   信息来源:(红色九月•身边的英烈丨李海欣烈士)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