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只有一个空降军,是不是少了点?其实,已经不少了,中国的空降兵其实就是第15军,大概有3.5万人,10个旅左右。可实际上是支能打关键仗的“精锐拳头”,比过去那种单纯堆人数的部队管用多了。 每当有人提起中国的空降兵,总免不了这样的疑问:怎么就一个空降军?是不是太少了? 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对比一些大国,人家动不动就几个师、几个军的空降部队,咱们这区区一个军,是不是显得单薄了点?但事实恰恰相反,这支名为第15军的空降兵,可不是简单的“人多势众”就能衡量的。 它就像一把精心锻造的尖刀,不求数量庞大,但求一击必杀,如今,这支队伍约有3.5万人,编成10个旅级单位,每一个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每一个装备都是现代战争的结晶。 空降兵这个兵种,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军队建设也刚刚起步,那一年,空降兵部队正式组建,初始规模只有3000多人。 官兵们大多是从陆军中抽调的精干,但面对空降这一全新领域,几乎是从零开始,装备全靠进口,比如早期的降落伞和运输机,大多来自苏联援助,训练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现成的教材,官兵们就靠摸索和实战演练。 跳伞训练时,不少人第一次从高空跃下,心跳如鼓,但硬是咬着牙挺过来。那种“天上飞、地上爬”的日子,奠定了空降兵敢打敢拼的基因。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61年,那时,中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亲自拍板,决定将一支功勋卓著的陆军部队,第15军,整体改建为空降兵第15军,这个选择绝非偶然。 第15军的前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了赫赫威名,尤其是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那场战役,堪称现代战争史上的传奇,当时,第15军约4.5万人防守上甘岭阵地,面对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6万兵力、数百门火炮和坦克的猛攻。 改建为空降兵后,第15军初始兵力约1.8万人,但发展迅速,部队一边继承陆军的顽强作风,一边适应空降战术,跳伞训练从基础科目升级到复杂环境下的实战演练,比如夜间空降、山地空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装备限制,空降兵更多是作为轻步兵使用,但官兵们靠意志弥补了不足。 这种精神,让第15军快速成型,成为军委直属的战略预备队。 说到现在的第15军,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跳伞步兵”的印象里,那可大错特错了。这3.5万人、10个旅的编制,背后是一套精密的现代战争机器。 具体来说,这些旅包括空降步兵旅、炮兵旅、特种作战旅、空中突击旅、航空运输旅和作战支援旅等,各司其职,又紧密联动,比如空降步兵旅,不再是单纯的轻装部队,而是配备了空投战车和单兵信息化装备。 炮兵旅则拥有远程火炮,能从天而降提供火力支援,这种合成化结构,让整个军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部署,形成立体攻势。 士兵的素质,更是这支队伍的核心,选拔空降兵,比选飞行员还严。每年征兵季,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报名,但最终能戴上蓝色贝雷帽的,寥寥无几。身体条件只是基础,身高、视力、体能必须达标。 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新兵入伍后,先要经历长达数月的魔鬼训练,高空跳伞、野外生存、战术协同,甚至还得学外语和情报分析。 装备方面,第15军早已脱胎换骨。空投战车是亮点之一,比如国产的“雪豹”式空降战车,全重约10吨,能随运输机空投,落地后即刻驰骋战场,提供装甲支援。 火炮系统也不落后,远程火箭炮能覆盖数十公里外的目标,配上无人机侦察,指哪打哪,信息化更是无处不在,单兵头盔里集成卫星通信,战场数据实时共享,无人机群负责侦察和打击,形成“空中眼睛”。 一次联合演习中,空降兵们模拟敌后突击,深夜,运-20机群悄然起飞,在电子干扰掩护下,抵达目标区,士兵们依次跳伞,落地后不到十分钟,战车就已卸载完毕,炮兵阵地快速架设。 这种能力,源于第15军的战略角色,它是军委直属的战略预备队,专打硬仗、应急处突。战争中,它能快速投送到关键节点,比如敌后机场或交通枢纽,实施“斩首”行动。 回望来时路,从1950年的艰苦创业,到今天的精锐之师,第15军走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它不追求数量上的庞大,但求质量上的极致。3.5万人、10个旅,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英雄天兵正高飞——空降兵部队75年转型跨越发展建设纪实》
这是1952年在抗美援朝期间,时年32岁的志愿军第39军116师师长汪洋与女友周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