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许世友听说部队有一位武当出身的女侠,便想要切磋一番,他迈着自信的步伐,不屑一笑,他倒要看看,是他少林厉害,还是她武当厉害! 谁敢与许世友横刀立马,唯我何大“教头”,此教头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女将何子友。 那会儿兵荒马乱的,穷苦人家的孩子能活下来就不易,何子友被爹送到武馆时,才十几岁,个子还没灶台高。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挑水,两只木桶装满水,压得她肩膀通红,可她从不喊累,挑完水就蹲在练武场边扫地,眼睛却盯着师兄弟练拳——出拳的角度、落脚的轻重,连师傅喊的“沉肩坠肘”,她都在心里默默记着。 到了晚上,武馆的人都睡熟了,她就摸进柴房,对着木桩比划白天记下的动作。柴房里没灯,就借着月亮光,有时候动作错了,胳膊撞在木桩上青一块紫一块,她揉一揉接着练。旁人都说这姑娘傻,杂役就是杂役,还想练真功夫?可她不管这些,就觉得学会了武,以后能护着自己,说不定还能护着更多像她一样苦的人。 后来师傅发现了她,不是因为她偷练被抓,是有回师兄弟对练,一个人没站稳要摔着,何子友下意识冲上去,用了招武当的“卸力”,轻轻把人扶稳了。师傅盯着她看了半天,问她“想拜师?”她点点头,声音不大却挺坚定:“想!”就这么着,她成了武馆里少有的女徒弟,练起功来比男徒弟还拼,师傅常说“这孩子身上有股犟劲,是块练武的料”。 再后来她参军,这身功夫真派上了大用场。遇到土匪“黑七”拦路,黑七拿着大刀耍得呼呼响,说要单挑,何子友站出来时,土匪还笑“哪来的丫头片子”。结果没三个回合,何子友就绕到黑七身后,一把扣住他的手腕,大刀“哐当”掉在地上——那时候她心里想的不是赢,是赶紧解决了土匪,让队伍能顺利赶路,别耽误了正事。 还有回带女兵和伤员断后,遇到暴徒,对方见她们有伤员,就喊着“活捉”。何子友没慌,先把伤员护在身后,然后冲上去,抓着一个暴徒的胳膊轻轻一拧,那人就疼得直喊饶命,其他暴徒一看这架势,撒腿就跑。她后来跟战友说,练功夫不是为了打人,是为了在危险的时候,能护住想护的人。 许世友为啥想跟她比试?我觉得不光是因为她武当出身,更因为两人太像了——许世友早年也在少林寺当杂役,也是偷偷学武,后来才被师傅看重。他懂那种从底层摸爬滚打,靠自己硬练出功夫的苦,所以听说何子友的事,就想跟她过过招,不是要争个你高我低,更像是“同道中人”想看看彼此的功夫里,藏着多少相似的韧劲。 至于比武输赢,资料里没准话,有人说许世友见好就收,有人说何子友赢了。但我觉得这事儿没必要较真,那会儿部队里的比试,从来不是为了面子。许世友后来常找何子友喝酒,有时候就坐在田埂上,就着一碟咸菜,拿馒头蘸着酒,你一口我一口,聊的不是谁输谁赢,是当年在武馆挑水的日子,是战场上怎么把受伤的战友背下来。那种惺惺相惜,比输赢重要多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把废弃工厂交给她,好多人都犯嘀咕:“一个练武术的,懂怎么管工厂吗?”何子友没解释,直接住进了工厂。白天跟工人一起拆旧机器、擦零件,晚上就对着账本琢磨,有时候为了搞懂一个机器的原理,能跟老工人聊到半夜。没半年,废弃的工厂就冒烟了,附近的老百姓能去上班挣钱,上海的治安也稳了不少。 其实何子友最让人佩服的,从来不是能跟许世友比武,是她不管在啥境遇里,都没丢过那股“不服输”的劲。当杂役时没放弃学武,打仗时没怕过硬仗,管工厂时没怵过难题——这种能扛事、肯实干的劲头,比一身功夫更难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3年,许世友听说部队有一位武当出身的女侠,便想要切磋一番,他迈着自信的步伐
海边观潮客
2025-09-26 23:46:01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