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路透社曝出独家消息,G7和欧盟计划为稀土设定价格下限,并考虑对部分东大的稀土出口征收关税或碳税,显然是羡慕东方大国在稀土领域的龙头地位。 稀土为啥成了香饽饽?电动汽车的电机、风力发电的永磁体、核潜艇的声呐系统,甚至手机里的震动马达,全靠这玩意儿,而中国,手握全球92%的稀土加工产能,从内蒙古的矿山到宁波的磁铁厂,一条龙包圆了全世界的高端需求。 G7这波操作,表面是“反垄断”,实则是被卡了脖子后的“急眼”,4月中国一纸出口管制令,直接让美国70%的稀土进口断了供,德国汽车厂差点停工,欧洲车企连夜改设计图,把“中国稀土”从零件清单里抠出去,结果发现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更搞笑的是,G7自己内部先吵起来了,日本丰田跳出来说:“我们混合动力车的电机80%靠中国稀土,加税?那车价得涨三成!”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也硬气不起来——8月刚到港的2582吨中国稀土,养活了多少欧洲工厂? 真撕破脸,德国的巴斯夫公司第一个罢工,这场景,像极了小朋友抢玩具,一个说“我不跟你玩”,另一个举着玩具喊“那我不给你糖吃”,结果发现糖也是对方给的。 G7想靠“价格下限”逼中国降价?市场规律岂容轻慢?自2019年至2025年,中国稀土出口价从46美元/公斤涨至82美元/公斤,这绝非“坐地起价”,实乃技术升级成本攀升所致。 在中重稀土分离提纯领域,中国技术优势显著。我国能将纯度提升至99.99%,反观海外企业,纯度连90%都难以企及,且生产成本还比我国高出一倍。 美国国防部曾砸4亿美元入股本土稀土企业MP Materials,结果发现精炼技术还得靠中国,得克萨斯州的新工厂要到2028年才能投产,这哪是“独立供应链”?分明是“借钱买奶粉,还得找原厂家借奶瓶”。 更绝的是中国的“全产业链控制”,从内蒙古的稀土矿开采,到江西的离子型稀土分离,再到宁波的高性能磁铁制造,中国把每个环节都攥在手里,G7想另起炉灶?加拿大育空地区的稀土矿,冻土层厚得能埋人,每年只能挖6个月、 澳大利亚的矿山,配套铁路得穿越生态区,环评审批拖了8个月;欧盟砸1.2亿欧元建的分离厂,2026年才能投产,而中国的产业联盟已经把研发周期缩短了18%,这哪是比赛?分明是中国骑着电动车,G7还在学骑自行车。 G7这波操作,看似凶猛,实则暴露了三个致命问题: 第一,“脱钩”成本太高,美国对华加征200%关税,结果自家企业多花30%的钱买稀土,通胀率直接飙到5%;欧盟算过账,对中国稀土征碳税,每辆电动车成本涨2000欧元,德国大众立马跳出来反对——这哪是“反制”?分明是“自残”。 第二,技术代差难弥补,中国在稀土回收技术上已经做到98%的回收率,G7平均不到30%;中国的高性能磁铁占全球90%的市场,G7连10%都拿不下,就像手机行业,苹果再牛,也得找台积电代工芯片,这是市场规律,不是行政命令能改变的。 第三,联盟内部早散架,日本拒绝跟风加税,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硬刚美国,加拿大光吆喝不行动——所谓的“G7联盟”,在2582吨中国稀土面前,连块遮羞布都算不上。 说到底,稀土之争不是“谁定价格”的问题,而是“谁有技术”的较量,中国用三十年时间,从“稀土大国”变成“稀土强国”,靠的不是“卡脖子”,而是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G7与其在这儿“划底线”,不如放下身段,好好谈谈合作,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把供应链变成“战场”,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的钱包和老百姓的生活。
下一步一定会涨的2个板块:什么牛市,美其名曰结构性牛市,不过是机构之间的棋局。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