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

盘盘鸭 2025-09-25 17:51:59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搬进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骂他 “疯了”:放着庄稼不种偏去治沙!   2024 年 9 月,甘肃武威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沙棘林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十几位村民和大学生志愿者正忙着采摘。 66 岁的王银吉拿着测糖仪,对着刚摘下的沙棘果测量:“今年甜度达到 18 度,比去年还高!” 不远处的临时加工点,工人将新鲜沙棘果榨成汁,装罐、贴标签,忙得热火朝天。 这场由王银吉发起的 “沙棘果丰收节”,吸引了周边县市的采购商,首日就签下 50 万元的订单。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王银吉想起 2008 年那场差点让他放弃治沙的大旱,恍如隔世。   2008 年夏天,腾格里沙漠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连续三个月没下一滴雨。王银吉种的 2000 亩沙棘林开始枯萎,叶子发黄、枝条干枯,他和妻子每天牵着骆驼驮水灌溉,可杯水车薪。 “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就枯死了 50 亩。” 王银吉回忆,当时家里的积蓄早已耗尽,父亲王天昌刚做完胃癌手术,需要钱买药,妻子偷偷抹眼泪说:“要不咱别干了,保命要紧。” 就在他快要绝望时,一位老林业专家告诉他:“沙棘的根系能扎到地下十几米,只要保住主根,就能扛过干旱。” 王银吉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带领家人用麦草将沙棘根部围住,减少水分蒸发,又借来抽水机,从 5 公里外的黄河支流引水。 整整一个月,他们每天只睡 3 个小时,终于保住了 80% 的沙棘林。这次危机也让王银吉明白:光靠种树不行,得让沙子里长出 “钱”,才能让治沙之路走得更远。   2015 年,王银吉开始探索 “治沙 + 产业” 的模式。他发现沙棘果富含维生素 C,市场前景广阔,便四处考察,引进了小型沙棘果榨汁设备,尝试制作沙棘汁、沙棘果酱。 最初产品没人买,他就背着样品去县城的超市、餐馆推销,一次次被拒绝。有次在武威市区的一家餐馆,老板尝了他的沙棘汁后说:“味道不错,但没品牌,消费者不敢买。” 王银吉回来后,注册了 “腾格里绿洲” 商标,又请人设计了包装,还在包装上印上治沙故事。没想到,这种带着 “沙漠温度” 的产品渐渐打开了市场,2016 年销售额就突破了 10 万元。 这一年,他还带动周边 5 户村民种植沙棘,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让大家一起靠沙棘增收。   治沙路上的 “意外之喜”,来自 2020 年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 兰州理工大学的 “沙漠绿洲” 实践团队来到治沙点,看到王银吉手工记录沙棘生长数据,便帮他开发了 “智慧治沙” 小程序; 通过手机就能监测土壤湿度、气温、风速,还能用无人机巡检沙棘林,发现病虫害及时预警。 团队成员李娜还帮王银吉开通了抖音账号,拍摄治沙日常和沙棘种植过程,没想到一条 “9000 亩绿洲的诞生” 的视频火了,播放量超过 500 万,不少网友留言要买沙棘产品。 王银吉顺势开通了电商店铺,2023 年线上销售额突破 300 万元,带动 20 多户村民就业。   如今,王银吉的治沙队伍早已不是 “孤军奋战”。大儿子王建军退伍后,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到沙漠负责沙棘产业的运营; 小孙子王浩然每次放假都会来帮忙,还学会了用无人机巡检;周边村庄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流,28 岁的村民张强以前在外打工,现在跟着王银吉种沙棘,年收入能达到 8 万元; “以前觉得治沙苦,现在才知道,沙子里能种出好日子。” 王银吉还成立了 “腾格里治沙合作社”,吸引了 100 多户村民加入,种植面积扩大到 1.2 万亩,除了沙棘,还种了枸杞、文冠果等经济作物,形成了 “固沙 - 种树 - 增收” 的良性循环。   2024 年 10 月,王银吉的沙棘产品走进了兰州、西安等城市的大型超市,他还计划建设沙棘深加工工厂,开发沙棘保健品、护肤品。 父亲王天昌虽然年事已高,仍每天坚持去沙棘林里转一圈,看着红彤彤的果实,老人笑着说:“当年没白支持娃,现在沙子真的变成金了。” 夕阳下,王银吉站在沙棘林旁,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治沙科普馆,眼里满是期待:“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沙漠不是荒地,只要肯坚持,就能变成绿洲,变成希望。”   现在的王银吉,不再只是 “治沙人”,更是 “沙漠绿洲产业带头人”。他的治沙点不仅是生态屏障,还是村民增收的 “聚宝盆”、大学生实践的 “课堂”。 从 1999 年卖掉牛羊闯沙漠,到如今带领百人团队打造沙漠产业,王银吉用 25 年的坚守证明; 治沙不仅是与风沙的战斗,更是对未来的创造,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绿色正在蔓延,希望正在生长。 信息来源:《坚守沙漠二十二年,治沙造林近八千亩 王银吉一家的治沙故事》中国甘肃网 2021-08-16 14:43

0 阅读: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