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55年:那颗永不坠落的“中国星”

盘盘鸭 2025-09-25 16:52:00

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至今都没有坠入大气层?很简单,因为当初把东方红一号发射出去的时候,就没想过让它回来。   2025 年七夕夜,河北兴隆观测站旁的山坡上,天文爱好者李伟调整着自制望远镜的焦距。屏幕上,一个模糊的光点在星群中缓慢移动。 通过星图比对,他确认这就是已在太空翱翔 55 年的东方红一号。“用业余设备都能看到,它还在按既定轨道飞行!” 李伟兴奋地拍下照片,发在天文论坛上,很快引发热议。 而这颗 “看得见却联系不上” 的卫星,背后藏着远超观测数据的技术坚守与时代记忆。 时间回到 1970 年 5 月 14 日,北京航天测控中心的机房里,指示灯突然变暗,东方红一号的银锌电池彻底耗尽电量,停止了《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此前,这组设计寿命仅 20 天的电池,已超期工作了 28 天,将中国的声音送向了太空。“当时我们都守在屏幕前,直到信号消失,没人说话。” 参与测控的工程师赵振才后来回忆,虽然早知道电池会耗尽,但真正失去联系时,大家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不过,他们并不担心卫星会坠落。 早在 1968 年轨道计算阶段,团队就用算盘反复核验过:441 公里的近地点高度,能让卫星避开 99% 的低层大气阻力,轨道每年衰减仅 2 公里,足够它在太空 “待上几百年”。 鲜少有人知道,东方红一号的 “长寿”,恰是对美苏早期卫星缺陷的精准规避。1958 年美国 “探险者 1 号” 虽比东方红一号早 12 年发射,但近地点仅 360 公里,且未考虑高层大气的长期影响。 到 1970 年,其轨道已衰减至近地点 200 公里以下,最终在 1972 年坠入太平洋。 苏联 1957 年发射的 “斯普特尼克 1 号” 更惨,近地点仅 215 公里,加上外壳采用易腐蚀的镁合金,3 个月后就因大气摩擦自燃解体。 而东方红一号不仅将近地点提高到 441 公里,还选用 2A12 铝合金做外壳,这种材料经海军鱼雷冻库的低温测试(零下 40℃)验证,既能抗太空辐射,又能抵御极端温差,为长期在轨打下基础。 研制过程中的 “土法创新”,更让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充满传奇色彩。1967 年,在缺乏计算机的情况下,轨道计算组的 20 多名科研人员,用 200 多把算盘核验数据。 “一组轨道参数,要分 8 个步骤算,每人算一遍,再交叉核对。” 当时的计算员王丽华记得,为了验证 441 公里近地点的合理性,他们连续 3 天 3 夜没合眼,最终算出 “每年衰减 2 公里” 的结论,与后来实际观测数据几乎一致。 而在卫星总装阶段,没有专用铆接工作台,工人师傅就把卫星外壳扛在肩上,用小锤子一锤一锤敲铆钉;没有恒温实验室,就借用海军的鱼雷冻库测试低温性能。 科研人员裹着 3 件棉袄在冻库里待 10 分钟就浑身发抖,却硬是轮流值守,记录下卫星在零下 40℃的工作状态。 2025 年,中国航天博物馆的 “东方红一号特展” 上,展出了当年用过的算盘、冻库测试记录和银锌电池样品。一位参观的 00 后大学生指着算盘问:“用这个能算准卫星轨道?” 讲解员笑着回答:“不仅算准了,还比美苏早期卫星的轨道更稳定。” 展厅的互动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东方红一号的当前轨道参数; 近地点 437.9 公里,远地点 2364.8 公里,与 55 年前相比,仅微小变化。这组数据背后,是一代人用简陋设备创造的奇迹。 没有进口技术,就靠自主钻研;没有先进仪器,就靠毅力和细心,最终让中国的第一颗卫星,成为太空里 “最持久的中国印记”。 如今,李伟这样的天文爱好者,仍会定期观测东方红一号。他们在论坛上分享观测心得,绘制卫星轨道变化图,甚至发起 “寻找东方红” 的线上活动。 对他们而言,这颗卫星不只是一个太空目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证明,即使在技术有限的年代,凭借执着与智慧,依然能创造跨越半个世纪的辉煌。 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架早已成为文物,但每年仍有航天人来此缅怀。 他们知道,中国航天的每一步突破,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都始于那颗在太空翱翔的 “中国星”,始于一代人用青春和汗水写下的传奇。 未来,东方红一号还将在太空飞行数百年。当人类的航天器驶向更远的星球时,这颗 173 公斤的卫星,仍会绕着地球飞行,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中国航天的前行之路。     信息来源:光明网——系列小科普:“东方红一号”现在还在运行吗?

0 阅读:45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