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中国百亿项目!转头找上英日,被中国评价为“垃圾级”信用。中国在自己还没有大力发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4 16:43:05

坑中国百亿项目!转头找上英日,被中国评价为“垃圾级”信用。中国在自己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全力帮助了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拥有了“生命经济线”。   2025年坦桑尼亚阿鲁沙省的中资金矿厂区,机械臂正精准分拣矿石,运输车有序驶向加工车间。项目负责人看着生产线数据感慨:“投产半年就实现盈利,这离不开双方前期的细致沟通。” 厂区外,当地员工卡里姆正给家人打电话,兴奋地说起每月稳定的工资,这份工作,是坦桑尼亚近年与中资重启合作的缩影。 而几千里外的巴加莫约港,生锈的钢铁骨架在海风里沉默,两处场景的对比,勾勒出中坦合作数十年间的起伏转折。   这种 “技术传帮带” 的合作模式,并非近年才有。回溯 1970 年坦赞铁路建设时期,中国援建团队就带着 “授人以渔” 的思路走进非洲丛林。 没有大型机械,中方工程师就和当地工人一起靠人力搬运枕木,同时编写《铁路施工手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铁轨焊接、机车维修等技术; 为了让坦方团队能独立运营,中方在沿线设立 12 个培训点,从基础工具使用到复杂调度系统,分 6 个阶段开展教学。 68 名中国建设者长眠于此,他们留下的不仅是 1860 多公里的铁路,更是一支能自主维护、运营的坦方技术队伍。 这条被尼雷尔总统称为 “自由之路” 的铁路,投运后几十年间运送了 4000 多万人次旅客、3000 万吨货物,成为坦桑尼亚打通出海通道的 “生命线”。 这种 “建营一体、技术传承” 的合作基因,也为后来的合作埋下伏笔。   2013 年,当中方提出投资 100 亿美元建设巴加莫约港时,坦桑尼亚上下充满期待。当时坦桑尼亚的老港口效率低下,货物滞留时间平均长达 21 天,每年因此损失的贸易额超过 20 亿美元。 中方的方案不仅包含现代化港口,还规划了配套工业园、公路和铁路,计划复制深圳 “港口 + 产业” 的发展模式,预计建成后能创造 10 万个就业岗位,让坦桑尼亚成为东非贸易枢纽。 前期勘测、设计工作顺利推进,工地上的塔吊已经立起,可谈判却在 2018 年突然陷入僵局。 坦桑尼亚提出调整合作条款,要求将港口租期从 99 年缩短至 33 年,同时希望中方追加 40 亿美元投资,超出了原合作框架的范围。 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2019 年,中方撤出项目人员和设备。 坦桑尼亚转而寻求英国和日本的合作,却没想到陷入更大的困境。 两年过去,巴加莫约港的建设毫无进展,而邻国肯尼亚的拉穆港、埃塞俄比亚的吉布提港陆续运营,原本流向坦桑尼亚的货物被分流,坦桑尼亚的贸易份额持续下滑。   2022 年中坦重启合作时,双方都更注重 “务实匹配”。蜀道集团、河南资源集团进入矿业领域后,没有照搬以往模式,而是先与坦方政府沟通需求; 坦方希望提升本土技术能力,中方就针对性设计培训体系,在金矿项目中培训 500 多名当地技术员,分阶段移交开采、提炼权限; 坦方关注社区收益,中方就将 30% 净利润投入当地学校、医院建设。这种 “需求导向” 的合作,让项目投产半年就实现盈利,当地员工月薪较之前提升 40%。 姆瓦纳就说:“以前合作是‘别人教什么学什么’,现在是‘我们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这才是真的帮我们发展。”   如今,巴加莫约港的废弃工地虽仍在提醒过往的教训,但中坦在矿业、农业领域的合作已重回正轨。 双方在新项目前期会开展 3 个月以上的需求调研,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收益分配,避免再因短期调整影响长期规划。 坦桑尼亚的经历证明,国际合作不是 “谁求谁” 的博弈,而是 “需求匹配、信任支撑” 的长期协作,中方的优势从不只是资金和技术,更是 “尊重发展规律、注重长期共赢” 的合作理念; 而坦桑尼亚的转变,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把握发展机遇,不仅需要清晰的目标,更需要对合作承诺的坚守,以及对 “短期利益” 与 “长期发展” 的清醒判断。 未来中坦合作能否走得更远,关键就在于这种 “务实匹配、相互尊重” 的逻辑能否持续。   参考资料: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中国公民遭盗抢案件时有发生,驻坦桑尼亚使馆提醒注意安全防范   新华网:坦桑尼亚总统:坦中物流合作项目意义重大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专家:中国和肯尼亚或将讨论如何共同应对美国保护主义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媒体:特朗普政府考虑再将36个国家列入旅行禁令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