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界遭遇“农场末日”,孙玉良:“关税炸弹”让农民先受害】金黄色的大豆田在

孙王良评 2025-09-24 13:34:41

【美国农业界遭遇“农场末日”,孙玉良:“关税炸弹”让农民先受害】

金黄色的大豆田在阳光下闪着光,玉米穗饱满地低垂,这是美国中西部秋收的季节。然而,在收获季的背后,却是沉重的担忧。农民们望着自家粮仓里的大豆和玉米,心里焦灼。因为这一年,中国市场的订单几乎为零,而那曾经支撑数代美国农民生计的市场,如今被关税和贸易战牢牢封锁。

肯塔基州的豆农加伊兹克站在自家农场,眼前的丰收无法带来喜悦。“我们需要市场,需要机会,中国市场对我们的生计至关重要。”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的话语,像一声警报,呼喊着整个美国农业界的焦虑。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和印第安纳州,占美国一半大豆产量的核心产区,这一年收获的每一颗豆子,都像压在农民肩上的石头。

唐纳坐在阿肯色州的农场里,回忆过去两年的挣扎,言语中满是无奈:“今年是我记忆中最黑暗的一年。”他们家的农场种植棉花、玉米、大豆和花生,每年的努力原本指向稳定的生计和市场,但关税政策却像无形的手,将他们推向绝境。

今年的高产并没有带来丰收的喜悦,反而成为压低价格的杠杆。美国农业部预计,大豆产量将创历史新高,价格却比2022年下跌约40%;玉米价格下降约50%。同时,种子、化肥、农药及机械等成本仍接近历史高位。高产低价,高成本运作,让农民利润率连续三年下滑。玉米种植者协会警告,关税可能推高进口成本,还可能引发进口国的报复,连锁效应将波及整个供应链。

中国市场曾占美国大豆出口的关键位置。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高达128亿美元,而今年秋收季,中国订购量却为零。按惯例,到现在,约有三分之一的对华大豆交易应完成,但实际成交量为零。失去了中国市场,不只是农民的直接收入受损,更将影响粮仓、运输、港口、金融等整个供应链。铁路货运、港口装卸、卡车运输、农机制造,连带就业岗位都面临危机。储存不足、临时仓库紧张,北达科他州的亚瑟公司不得不紧急扩建,以容纳数百万蒲式耳的大豆。

美国农业界将这一困境称作“农场末日”,有人比喻为“席卷农村的五级火警”。CNN报道称,农民正切实感受到经营压力,农场收入和信贷状况恶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农民自杀率已高于其他人群,压力的积累可能导致悲剧进一步增加。唐纳坦言,过去两年,他不得不暂缓购置新设备,即便老旧机械严重影响收割效率。经济困境让丰收的喜悦被沉重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

面对困境,农民们呼吁联邦政府采取行动。美国大豆协会在致特朗普的信中强调,如果入秋后仍未与中国达成协议,美国豆农的处境将进一步恶化。参议院农业委员会民主党领袖克洛布查尔指出,最快捷的方式是结束与中国的贸易战。特朗普政府承诺的未来十年600亿美元农业补贴,要等到2026年秋季才能落实,农民们担心“远水救不了近火”。债权人也无法等候13个月后的救助,当前的现金流和贷款压力迫在眉睫。

尝试开拓其他市场也并非万能解药。美国研究人员指出,其他国家短时间内难以替代中国市场,需求规模有限,开拓成本高昂,而中国转向巴西市场则迅速填补了空缺。供应链的敏感性、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使得贸易战的后果迅速波及全局。

高额补贴无法立即解决根本问题,关税政策才是症结所在。对农民来说,丰收意味着辛勤劳动的回报,而不是因政策阻隔而滞销的焦虑。农民的呼声直指特朗普政府:结束贸易战,让市场畅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救援。

秋风吹过金色田野,农民们依旧在收割。他们承受的不只是天气和季节,还有政策带来的沉重现实。丰收的果实被堵在出口的关口,仓库堆满无处可去的大豆和玉米。每一粒粮食,都像在提醒政府:市场通路一旦封闭,普通劳动者的生计将无处依靠。美国中西部的秋收,正因贸易政策而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