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结束后,为严明军纪,宋时轮枪毙了26军两名营级干部后,余怒未消,说了过

春秋说史 2025-09-23 19:41:02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为严明军纪,宋时轮枪毙了26军两名营级干部后,余怒未消,说了过头话“撤销你们26军番号”…… 1950 年冬天,长津湖的雪还没化透,志愿军 9 兵团司令部里却吵得不可开交。 宋时轮指着 26 军军长张仁初的鼻子发火:“你们军真是鹰飞了,只剩熊!这番号我看该撤!” 张仁初也红了眼,梗着脖子反驳:“番号是毛主席定的,你没资格撤!” 这场吵得面红耳赤的冲突,背后藏着长津湖战役后 26 军因误了战机,被严厉处置的揪心往事,也透着志愿军在极寒里打仗的血泪。 回头看长津湖那仗,26 军本来是 9 兵团的预备队,部署在离前线 70 公里的后方。 12 月 2 号那天,前线打得太急,宋时轮赶紧下令,让 26 军顶上接替 20 军,去打下碣隅里,把美军陆战 1 师的逃路堵死。 可谁能想到,这支援军愣是没按时赶到,77 师在漫天风雪里走迷了路,绕来绕去耽误了时间。 88 师更糟,师长吴大林决策错了,推迟了出发时间,结果部队暴露在美军的空袭下,被炸得伤亡惨重,副师长王海山甚至在轰炸里跟部队走散了,整个行军队伍乱成了一锅粥。 更让人上火的是,77 师 231 团还有两个干部,一个营长一个教导员,居然临阵跑了,一下就把士兵的士气给打下去了。 等 26 军零零散散的部队赶到时,都到 12 月 6 号了,美军主力早就冲破包围圈跑了。 要知道,20 军、27 军在零下 40 度的严寒里硬扛了好几天,本来想把陆战 1 师全围住消灭,就因为 26 军来晚了,这目标彻底落了空。 这事儿,成了宋时轮心里的疙瘩,也成了 26 军的奇耻大辱。 后来开战后总结会,宋时轮的火再也压不住了,当场就宣布了处分:那两个临阵脱逃的营级干部,直接执行枪决。 88 师师长吴大林、政委龚杰全撤了职,副师长王海山原本也打算枪毙,最后改了重罚。 还有 200 多个干部,要么降级要么记警告,就连 88 师的番号,都直接给撤了。 这一连串铁腕处置,在场的人都看傻了,也实实在在感受到,志愿军的军纪是真严,半点儿不含糊。 可听到要撤 26 军番号时,张仁初不干了,硬邦邦地顶了回去。 他不是要护着那些失职的人,是不服气 “撤番号” 这话,26 军是从革命战争里拼出来的老部队,不能因为一次失误,就把整个军的功劳全抹了。 这场争吵,也让大伙看清了这事儿的复杂:26 军确实犯了错,但客观说,他们离战场最远,又是美军空袭又是极端严寒,行军难度真不是一般大。 还有学者后来分析,宋时轮把预备队放得太远,对严寒给行军带来的影响估计不足,其实也得担点儿指挥责任。 不过 26 军没被这耻辱打垮,1951 年打第四次战役时,他们在抱川 - 涟川那片防线,用 “白天躲着、晚上打仗” 的战术阻击美军,三天时间就只让敌人往前挪了 1.5 公里,硬是打了场漂亮的雪耻仗,连彭德怀都亲笔写了表扬。 到 1952 年上甘岭战役前,他们还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坑道防御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了 15 军,给后来上甘岭打赢奠定了基础。 多年后,宋时轮到了晚年,想起长津湖的事儿,也坦诚说当年确实没估准严寒的厉害,还专门对着长津湖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道歉。 其实这场争议满满的处置,没成 26 军的终点,反倒成了志愿军反思改进的起点。 它把后勤跟不上、指挥协调有漏洞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后来志愿军专门搞了严寒作战训练,还完善了后勤制度,这支队伍在血与火里一点点变得更强。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真没法说谁绝对对谁绝对错,只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还有军人的那份坚守。 26 军用后来的战绩,证明了自己不是 “熊”,有血性;宋时轮的铁腕处置,守住了军纪的底线。 而那场吵得面红耳赤的 “番号之争”,更让我们看到志愿军在绝境里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儿,这才是能打硬仗的关键,也是这段历史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军史》《第九兵团长津湖战役检讨报告》《陆战一师朝鲜作战报告》】

0 阅读:10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