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政府信了,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结果,一场空无一物的梦,把整个立陶宛带进了死胡同。 回想八年前那会,立陶宛和中国的关系那叫一个热络。 它可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第一个签约参展国,当时还被咱们官方称为,中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在“16+1合作”的框架下,两国的经贸合作可谓是遍地开花,中国的华为公司在立陶宛,搞起了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4G网络IPTV商用业务;招商局集团也和立陶宛的港口、铁路公司签了合作备忘录。 立陶宛那些先进的激光企业,比如艾克斯玛和来特激光公司,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那时候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迅猛,立陶宛对华出口一年就能增长45%,一切都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 这所有的合作,都是建立在立陶宛政府在中立建交联合公报中,白纸黑字承诺的一个中国原则之上的。 可在2021年那会,风向彻底变了,当时的立陶宛政府,脑袋一热,全然不顾两国建交时的庄严承诺,公然允许台湾当局在其首都维尔纽斯,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的“代表处”。 这种行为,彻底触碰了中国政府在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的红线。 这帮人盘算着,要是能紧抱美国大腿,能在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中捞取一些政治资本。 美国那边呢,也乐得有个马前卒来搅局,其副国务卿舍曼立马跳出来表态,坚决支持立陶宛,还把中国的正当反制,污蔑为“胁迫”行为。 美国的战略考量也很清楚,就是利用立陶宛这个北约盟国和欧盟成员,来牵制中国的发展,在跨大西洋关系中,塞进更多针对中国的议题。 面对立陶宛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径,中国政府的反应是坚决而有力量的。 咱先是采取了外交降级措施,召回了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召回其驻华大使,这在国际关系中,是信号非常强烈的警告。 紧接着,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反制也自然而来,有报道称,立陶宛出口到中国的家具、乳制品等商品在清关时遇到阻碍,一些中资企业也减少了在立陶宛的投资与合作。 有经济专家估算,这些制裁可能直接导致立陶宛2022年的GDP增长率,下滑了0.1到0.5个百分点。 中国驻美使馆当时也义正辞严地指出,中方作为主权国家,有权对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行为做出必要反应,同时一针见血地揭穿了,美国在背后煽风点火的把戏。 当初怂恿立陶宛这么干的美国和台湾当局,倒是开出了一堆“空头支票”。 特别是台湾方面,画了一张半导体合作的大饼,还说得天花乱坠。 立陶宛的科技巨头Teltonika,甚至被誉为“晶片国家队”,计划在维尔纽斯建设半导体工厂。 这个被当地媒体吹捧为“立陶宛黄金机遇”的项目,号称能带来350亿欧元的投资,和6000个月薪过万欧元的高薪岗位。 这可让立陶宛政府和老百姓,满怀期待了一阵子。 结果到了2024年底,这个美梦彻底破灭了,项目被迫中止,原因现实得让人哭笑不得:立陶宛电力供应不足,连63兆瓦的容量缺口都解决不了,而且预计到2027年前都改善不了。 再加上工业用地审批缓慢,政府也不愿意延长投资合约。 说白了,就是立陶宛自身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根本接不住这张“画出来的大饼”。 台湾和美国当初许诺的所谓“援助”,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下立陶宛可真是尝到了苦果,据一些媒体报道,他们现在国内的经济压力相当大,物价飙升,国家债务高企,甚至有近17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早在2022年,立陶宛的通胀率就曾高达11%,食品等基本消费品价格接近西欧水平,但居民平均收入却远远落后。 由于中欧班列改道,立陶宛的过境收入也减少了,一些企业不得不转向波兰、拉脱维亚等邻国寻找出路。 在欧盟整体对华贸易额增长的背景下,立陶宛的市场份额却在萎缩。 时间快进到今年8月,立陶宛的政府班子换了人,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上台。 面对烂摊子,新政府似乎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施政纲领中提出要调整对华政策,希望推动双边贸易正常化,甚至提及将外交代表级别,恢复至与欧盟成员国一致的水平。 这听起来像是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他们终于开始承认,过去的路走错了,但这份纲领本身和他们外交部长的一些表态就相互矛盾,既想改善关系,又不愿彻底纠正错误,仍将中国视为所谓“安全挑战”,并且在外交措辞上,还幻想让中国“先迈出一步”。 尤其关键的是,那个引发所有问题的根源——台湾代表处的问题,至今好像还是没得到妥善解决。 而如今美国的注意力,也更多地放在处理自身的对华贸易争端上,对立陶宛的“求助”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沉默”。 最新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中东欧民众支持对华保持自主,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是真能带来发展机遇的伙伴,谁是光喊口号的忽悠,时间会证明一切。
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
柳淮蕊
2025-09-23 12:48:24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