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21岁的左宗棠,入赘湘潭周家。连生三个女儿后,妻子劝他纳妾,左宗棠死

靖江的过去 2025-09-20 18:39:40

1832年,21岁的左宗棠,入赘湘潭周家。连生三个女儿后,妻子劝他纳妾,左宗棠死活不肯,岳母说:“要是不纳妾的话,那就把我女儿休掉吧。” 那时,左宗棠家境极差,父母双亡,靠兄长左宗植过活,既拿不出聘礼,也没有安稳住处。周家是当地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周诒端父亲已过世,家中大事由母亲王慈云做主。 亲戚都不看好这门亲事,背地里议论 “一个穷举人,还想当上门女婿”。但王慈云看准左宗棠有志气,认定他日后有出息,不顾劝阻,拍板促成婚事。 入赘后,左宗棠在周家过得比预想中好。王慈云待他如亲儿子,专门收拾西屋当书房,不让他干农活、做家务,只让他专心读书。每月月初,她还亲自送零花钱,叮嘱:“读书人,笔墨纸砚不能省。遇着朋友,也该请喝杯茶。” 这份恩情,左宗棠记在心里。后来他写诗回忆:“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 字里行间虽有赘婿的窘迫,更多的是对周家的感激。 更幸运的是,他与周诒端是知己。周诒端出身书香之家,模样清秀,还有学问,尤其懂舆地之学,是当地才女。 婚后,两人成了学术搭档。左宗棠痴迷画地图,常为考证一条河的旧名废寝忘食。周诒端便安静陪在旁边,整理他散落的草稿。遇到左宗棠漏记细节,她还能随口补充。 有一回,左宗棠画《皇舆图》,卡在山川走向的考证上。周诒端提醒他查《水经注》某卷,果然找到关键依据。这让他在科举不顺的日子里,有了精神慰藉。 婚后几年,周诒端生了三个女儿。左宗棠很疼爱女儿,可当时讲究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诒端既愧疚又焦虑。 乡邻在背后议论 “三女无儿”,她产后身体差,医生说难再怀孕。她怕左宗棠因 “无后” 被人指责 “不孝”。 1839年的一个晚上,周诒端鼓起勇气提纳妾的事:“我难再给你生儿子,不如纳个妾,给左家留后。” 左宗棠立刻回绝:“我们夫妻情深,怎能因子嗣变了心意?女儿也是我的心头肉,我绝不做对不起你的事!” 周诒端又感动又无奈,只好找王慈云求助。王慈云本就看重左宗棠的香火传承,早选好了周诒端的陪嫁丫鬟张氏。 张氏温顺勤快,对周家忠心。王慈云觉得,让她当妾,既能留后,又能避免家庭矛盾。 于是1841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左宗棠在书房看舆地书时,王慈云带着张氏闯了进来。 她指着张氏,语气强硬地说:“季高,要么纳张氏,要么休了我女儿!左家断了香火,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 这句话让左宗棠陷入两难。他看着多年支持自己的岳母,想起妻子的付出与愧疚,又看看低头站着的张氏,沉默许久后妥协。 他无法休掉同甘共苦的周诒端。对性格刚直的左宗棠来说,这个决定很难,却显露出他的家庭责任感。 没想到纳妾后,周家更和睦了。张氏对周诒端很恭敬,凡事都先问她的意见,一口一个 “姐姐” 地叫。 周诒端也不介意,仍管着家里大事,对张氏的孩子视如己出。这份和谐,离不开周诒端的宽厚、张氏的安分,更显王慈云的远见。 不久后,张氏生了三个儿子。周诒端调养好身体,也生了儿子左孝威。 儿女双全后,左宗棠没了香火压力,专心研究舆地、农学、水利,还抄录《畿辅通志》《西域图志》等典籍几十册,为日后收复新疆、治理西北打下基础。 这期间,他写下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既是他当时的心境,也预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 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左宗棠用教书攒下的钱,在湘阴柳家冲买了田产,建了 “柳庄”,带着全家迁回原籍。 离开时,王慈云叮嘱他:“不管日后境遇如何,莫忘初心,要善待诒端与张氏。” 左宗棠牢记嘱托。后来他官至封疆大吏,始终敬重两人。周诒端是他的精神支柱,两人常诗词唱和、探讨学术。张氏照料家庭,让他无后顾之忧。和睦的家庭,成了他建功立业的后盾。 后来,69 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被沙俄侵占的新疆。他随身携带的,除了军事地图,还有周诒端整理的舆地资料手抄本。 战场间隙,看着手抄本上娟秀的字迹,他仿佛回到桂在堂的书房,想起岳母当年的决定。 正是在周家的这段岁月,让左宗棠在困境中守住志向、积蓄力量,最终成就 “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 的功绩,成了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