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为了救连长,17岁的志愿军小战士孤身闯入敌营,却不幸被俘。谁知,他被俘后却杀了一个“五进五出”! 1951 年 5 月 18 日凌晨,大水洞村西头的土路。 两名美军士兵押着一名中国小战士,往临时指挥部走。小战士的军装上全是弹孔和血迹,眼睛却亮得厉害。他叫常同茂,刚 17 岁,这是他被俘的第四十分钟。 半小时前,常同茂还缩在连长遗体旁的弹坑里。他听见美军皮靴踩碎枯叶的声音,越来越近。 突然,刺刀挑开了他的衣领。这时候,他想起连长牺牲前说的话:“小茂,电话线别断。” 常同茂是 130 团 2 连的通讯员。他下意识摸向腰间的备用线,却摸到了冰冷的铁丝。美军用电话线反绑他的双手,这个入伍才一年的少年没有挣扎,只死死盯着美军腰间的两颗手榴弹。 “小子,你们团长在哪?” 一名美军用刺刀尖挑起他的下巴。常同茂突然用英语喊:“去后面山坡找!” 美军愣神的瞬间,他猛地挣开束缚。左手抓住刺刀刃,右手扯开了手榴弹引信。 爆炸声响起,两名美军被掀飞三米多远。这是常同茂五进五出敌营的第一次突围。他拖着受伤的左腿,钻进灌木丛。远处传来志愿军冲锋号的声音。 可主峰阵地已被美军炮火覆盖。常同茂摸到一个弹坑,看见七名重伤员被美军小队围着。他立刻用英语喊:“别开枪!我们是医疗队!” 美军端着卡宾枪逼近,常同茂突然掀开外衣,露出胸前的手榴弹:“要活的还是要死的?” 这句话骗了美军十分钟。等美军发现上当举枪时,他已经带着伤员消失在晨雾里。 按权威战史记载,大水洞战斗中,志愿军 130 团以一个团的兵力,歼灭美军第 38 团大部。常同茂的 “五进五出” 不是个例,但每一次都透着生死较量。 第三次突围时,他看见美军指挥所的帐篷缝隙里透出蓝光。他知道,那是最新型的电台。他悄悄摸到帐篷后侧,把三颗手榴弹从通风口塞了进去。爆炸声中,美军少校营长鲁盖夫的作战日志被炸成碎片。 最惊险的是第五次突围,发生在黎明前。常同茂带着最后三名伤员撤退,遇上美军装甲部队的照明弹。四周一下子亮得刺眼,他突然想起连长教过的战术:“把敌人变成自己的掩护。” 他让伤员分散趴卧,自己抱着爆破筒冲向美军坦克。坦克炮塔刚转过来,他翻身滚进路旁的排水沟。爆破筒在履带下炸开,火光里,常同茂看见主峰上升起了红旗。 战后统计,常同茂在五次突围中,一共炸毁 5 座地堡、1 个指挥所,打死 32 名敌人,俘虏 7 人。 后来特等功勋章挂在他胸前,这个 17 岁的少年只说:“我不过是把电话线接成了生死线。”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常同茂刚被俘时,没忙着害怕,满脑子想的是怎么逃、怎么打敌人。他用英语骗美军说团长在山坡,不是瞎编的 —— 他摸准了美军想抓大官立功的心思,才敢赌这一把。 还有假装医疗队那次,用手榴弹唬住美军,给伤员争取时间,全是急中生智。当时要是犹豫一秒,或者胆子小一点,那七个重伤员大概率会落到美军手里。 第三次摸进敌营,他看见帐篷缝的蓝光就认出是电台,还能悄悄绕到后侧塞手榴弹。这不仅要胆子大,更要细心 —— 只要脚步声重一点,或者被哨兵瞥见,当场就会被打死。 第五次面对装甲部队,照明弹亮起来的瞬间,他没乱躲,反而想起连长教的战术。抱着爆破筒冲坦克的时候,他算准了炮塔转动的速度,才敢在最后一刻滚进排水沟。要是慢半秒,早被坦克炮打中了。 常同茂年纪小,可在战场上的表现,比不少老兵还稳。他说自己只是接了 “生死线”,实际上,他是在敌人的包围圈里,硬生生为战友闯开了一条活路。 五次进出敌营,每一次都是拿命赌。第一次突围时抓刺刀、扯手榴弹引信,手上被划得全是血;带伤员逃跑时,左腿的伤一直流血,他没喊过一声疼;炸美军指挥所时,手榴弹的碎片擦着他的胳膊过,他也没退缩。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成连长的嘱托,别让电话线断了;保护战友,把伤员带出去;多杀几个敌人,帮牺牲的兄弟报仇。 大水洞战斗结束后,常同茂的故事在 130 团传开。战友们都叫他 “小英雄”,可他总说:“换作其他战友,也会这么做。”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他说:“怕过,但一想起连长的话,想起阵地上牺牲的兄弟,就不怕了。” 抗美援朝战场上,像他这样的战士很多。穿上军装,他们都忘了安危,只记保家卫国。 常同茂回乡后,没提过功劳,像普通农民一样生活。直到战史被翻出,大家才知这个老人曾是英雄。 这就是常同茂,17 岁的志愿军通讯员。没说过豪言壮语,只做了该做的事,却成了永远的英雄。
1951年,为了救连长,17岁的志愿军小战士孤身闯入敌营,却不幸被俘。谁知,他被
靖江的过去
2025-09-02 20:32:57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