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曾任海军参谋长的开国中将周希汉,在女儿周晓红的带领下见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汉。此人自称是他的老部下,希望周希汉能给他开一纸证明,可周希汉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这位老汉的身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天一大早,周晓红出门买菜,在街角碰到这个拄着拐杖、穿着打补丁蓝布褂子的老人。 他怯生生地问她是不是周希汉的女儿,说想见老首长一面。老人从旧布袋里掏出一枚发锈的军功章,眼里泛着泪光,说自己是1943年在太岳军区跟着周希汉打仗的兵。 当年为了掩护首长撤退被炮弹炸伤了腿,如今落下残疾,老伴又得了重病,村里说他没证据不能办低保,只好千里迢迢从山西赶来北京,求老首长写个证明。 周晓红心里一软,就领着老人进了家门。那时候周希汉正坐在葡萄架下看报纸,见到这个陌生老汉,他眉头微微皱起。 老人一见到将军就跪下了,声音发抖地说:“首长!我是王二柱啊!当年在沁源围困战给您递炸药包的那个担架兵!”周希汉赶忙扶他起来,却直言自己没什么印象。 老汉急得卷起裤腿,露出膝盖下方碗口大的伤疤,说这是当年为周希汉挡弹片留下的。周晓红也在一旁帮腔,说老人每年只有四百块补助,实在困难。 但周希汉仍然摇头,他治军一向严格,最讲纪律和证据,不能光凭几句话就随便开证明。 其实周希汉不是冷漠的人,他1913年生于湖北麻城一个贫寒家庭,14岁就参加黄麻起义,后来跟着徐向前、陈赓南征北战,从通讯员一路成长为一代战将。 别人说他“瘦得像根竿”,他却回敬“打仗靠的是脑子不是膀子”。抗日战争期间他带领部队在太岳区和日军周旋,当地甚至流传起“小日本,别捣蛋,山上住着周希汉”的民谣。 解放战争时他更是不含糊,一场战役活捉几十个国民党将军,包括汤尧这样的兵团司令。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来担任海军副司令员,为中国海军建设呕心沥血。 但周希汉从不居功自傲。他常说自己这个中将军衔“一半是自己打的,一半是那些普通战士托着的”。他晚年坚持不写回忆录,就是觉得功劳是大家的,不能光突出个人。 面对眼前这个自称“王二柱”的老汉,周希汉虽然想不起来,但还是认真翻出战争年代的日记本。 戴起老花镜一页页查找,终于发现1943年10月17日确实记录着:“沁源城东,担架队王姓同志递炸药包一枚,肩部负伤。” 看到这行歪歪扭扭的字,老汉眼泪直往下掉:“是这日子!就是这日子!”周希汉沉默了一会儿,最终拿起笔写了一张字条,证明老人曾是自己部队的战士。但他也严肃地说:“这不是看在情分上,是你当年流血该得的。” 事后周希汉还让女儿把家里刚领的军用毛毯和退休金塞给老人,让他去民政局找熟人帮忙。 没想到这张字条和那条毛毯真起了作用——民政局工作人员认出那是1955年授衔时的特供品,立即联系当地武装部,给老汉办上了低保。 周晓红曾经不解,问父亲既然明知那人可能撒谎为什么还要帮。周希汉的话让人动容:“当年打仗,多少战士连个名字都没留下。他就算骗我,也是条人命。” 这位老将军1988年去世,享年75岁。他走后留下了一段传奇,也留下了一个启示:真正的英雄不是站在光环下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在原则与人情之间寻找平衡的人。 周希汉用一张字条挽救了老人的生活,也守护了自己对历史、对战士的尊重——历史会记得功劳,但更应该记得那些默默无闻的付出。 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我们,不是因为它有多轰轰烈烈,而是它在细微处照见了人性的温度。在生活的艰难面前,有时候一张小小的证明、一次轻轻的伸手,就能让一个人重新看见希望。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周希汉将军:“立身有傲骨,打仗如绣花”》
1946年,美军强睡了两江总督曾孙女,宋美龄、胡适都干了什么。1946年,美国在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