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台湾共产党员林正亨被枪决,囚车正巧经过他家门前,他猛然站起急切的大喊:保珠,快出来,我要上刑场了,保珠、保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林家的门楣静静地矗立在台中雾峰的晨雾中,门楣上的风雨斑斑,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家族跨越百年的荣辱起伏,林正亨自小就在这片土地上长大,耳濡目染的不是市井的繁华,而是长辈们反复讲述的家国往事,从福建迁台八代,雾峰林家在台湾的土地上根深叶茂,林正亨的祖父林朝栋,曾经抗法保台,身披黄马褂回乡,门口挤满了为英雄归来而喝彩的乡亲,父亲林祖密更是不屈于日本殖民统治,面对“皇民化运动”的高压,为了保住民族的根,即使舍弃家产也要换回中国国籍,林正亨成长在这样一个家族,家风里早已融进了血性和担当。 雾峰林家在台湾拥有庞大的产业,几代人的积累让林正亨不必为温饱忧愁,哪怕只做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也能过上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但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骨子里带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家族的长辈们总是在饭桌上谈论着国土被割让的耻辱,讲述着动荡年代的奔波和抗争,林正亨在这样的熏陶下,早早立下了参军报国的志向,年仅二十二岁时,他离开台湾,只身前往南京,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为一名黄埔军校的学员。 学成之后,林正亨投身抗日战场,缅甸远征军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最为惨烈的章节,那一年,他的大儿子尚在襁褓,家中妻子沈保珠临盆在即,但他却毅然决然踏上了征途,在滇缅的雨林中,林正亨带着指挥连与日军激战,被弹片和刺刀留下了十余道伤痕,生死一线之间,他曾被炮弹震飞,侥幸从死人堆里被翻出来,伤痕累累的他被送回云南疗养,医生给出的结论是“16级伤残”,这意味着他再也无法像健康人那样奔跑、攀爬、持枪冲锋,对于许多战士来说,这应是一场战争的终点,但对林正亨而言,这不过是另一场考验的开始。 抗战胜利后,林正亨满怀希望地返回家乡,他以为,战火平息之后,台湾会迎来新的希望,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残酷,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白色恐怖的阴影、对进步人士的无情打压,让林正亨心头的愤懑一天天积聚,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们,回到和平年代却被有意冷落,成为被遗忘的“工具”,林正亨被以“养伤”为由安置在编外岗位,所有的功绩和牺牲仿佛都成了过眼云烟,心中的理想开始动摇,但家族的家国情怀、战地的信仰火种,却没有因此熄灭。 正是在台湾最黑暗的时刻,林正亨接触到地下党组织,他开始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实现祖国的统一,让台湾百姓获得自由与尊严,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为这个国家燃烧生命,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表面上,他以鞋店老板的身份重新融入台北的街头巷尾,背后却是地下交通员的秘密身份,沈保珠的娘家为他们返台准备的二十根金条,不是用来安享富贵,而是全部投入到这家鞋店,成为革命活动的隐秘资金来源,鞋店成了地下党情报联络点,林正亨则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像无数无名英雄一样,默默奔走在生死边缘。 革命从来都不是诗意的,林正亨在组织里负责传递情报,每一次暗号的交换、每一次纸条的传递,都可能是生与死的分界线,国民党当局对地下党人的追捕愈演愈烈,“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铁腕政策让整个台湾陷入恐慌,195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降临,由于叛徒告密,林正亨的地下身份暴露,那天早上,他刚送儿女上学回家,门口却已被特务堵住,没有挣扎和哀求,林正亨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酷刑和威胁接踵而至,皮鞭、辣椒水、老虎凳,甚至以家人安全为要挟,但林正亨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吐露一个同志的名字,面对国民党高层的劝降,只要在悔过书上签字,便能换回性命和自由,但林正亨只留下“无过可悔”四字,拒绝了所有妥协。 临刑前夕,林正亨向狱警索要纸笔,给沈保珠写下最后一封信,这份遗书里,既没有愤恨,也没有恐惧,只有对妻儿的思念和对信仰的坚定,他嘱咐沈保珠照顾好孩子,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关心人民,他相信,自己的牺牲终将换来那一天——祖国统一、台湾回归,信的末尾,他坦言:此生能娶沈保珠为妻,是最大的幸运,若有来世,仍愿为夫妻。 1950年11月,台北马场町刑场外,囚车碾过泥泞的街道,林正亨在车里用尽全身力气站起,囚车经过家门口,他朝熟悉的门大喊“保珠”,希望能在生命终点见妻子一面,人群中,邻居们低声叹息,为这样一位出身名门、却选择与命运抗争的烈士感到惋惜,枪声响起,林正亨倒在血泊之中,目光最后一次投向大陆的方向。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满门忠烈,几代人投身抗日,台湾雾峰林家是真名门望族
金门战役失败后,我军团政委陈利华却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被确诊牺牲,谁料,他竟然利
【10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