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抓住三名间谍!更可怕的是他们在中国逗留多年,混入华人圈很少露出马脚,中文溜得像本地人,混在留学生、学者堆里,盯着咱们的军事基地和军工项目四处打探,想想都后怕。 这三名被抓获的间谍,可不是电影里那种戴着墨镜、行踪诡秘的形象,他们就混在咱们身边,说着流利的中文,参加庙会、包粽子,看起来比本地人还地道。这种潜伏多年的间谍最让人头疼,国家安全机关 2025 年 1 到 8 月就查处了近 200 起类似案件,平均下来每天都有间谍被抓,可见这背后的隐蔽战线有多激烈。 先说说那个伪装成高校学者的间谍,这种身份简直是为刺探情报量身定做的。拿着学术交流的幌子,进出高校、科研院所根本没人怀疑,就像 2019 年被抓的台籍学者郑宇钦,顶着教授头衔参加国际会议,专门找大陆学者套话,还把台湾情报机关的联系方式备注成 "退税中心",用化名签收经费,手段够隐蔽吧?现在的学术研讨会上,突然凑过来问你军工项目进展的 "同行",说不定就是带着任务来的。 2024 年就有境外间谍通过虚拟定位软件勾连高校学生,以 "交友兼职" 的名义骗他们拍涉密科研基地照片,幸好被国家安全机关及时发现,不然这些年轻人差点就成了帮凶。现在涉高校的间谍案件数量已经创了历史新高,社交平台成了他们勾连的主要渠道,看来学术圈的防谍弦得绷紧点了。 再看那个贸易公司职员,这身份用来接近军工企业再方便不过。打着企业调研的旗号,进工厂、看生产线,顺手就能打探技术参数。2023 年曝光的稀土泄密案里,境外公司雇员叶某某就是这么干的,先跟稀土公司的成某搞好关系,陪着出国 "考察",然后用合作分成当诱饵,一点点套取了 7 项机密级国家秘密。 成某从业务科长做到副总经理,收了 51 万美元好处费,把妻女都送到国外消费,最后把国家利益卖了个好价钱。这种商业间谍最会利用人的贪欲,先给点小恩小惠,等你尝到甜头,就慢慢被拉下水。他们在酒桌上、谈判中看似无意的提问,比如 "你们最新生产线的产能多少",可能都是在刺探核心数据。现在很多军工配套企业都在搞军民融合,这也给了间谍可乘之机,披着贸易的外衣就能摸到军工项目的边。 那个留学生联谊会工作人员的身份也不简单,专门负责在年轻人里织网。组织个老乡聚会、搞个文化交流,很容易就和留学生、年轻学者混熟了。2025 年就有个案例,某高校学生贺某因为负债,主动联系境外间谍,跑到军事禁区附近拍照换钱,后来想靠举报虚假线索蒙混过关,还是被国家安全机关识破了。 现在年轻人爱用的社交平台,成了间谍勾连的重灾区,数据显示因 "网络兼职" 引发的涉密案件同比上升了 26.4%,这些间谍会伪装成 "招聘方",用高额报酬引诱学生拍敏感区域照片、搜集学术资料。他们甚至会教你怎么规避检查,比如把军事基地照片说成 "旅游打卡",把技术参数藏在学术论文里。 这些间谍的手段说起来也不算复杂,但就是让人防不胜防。他们会花好几年时间经营形象,参加地方庙会、学包饺子,甚至能说出当地方言的俏皮话。就像郑宇钦在捷克成立所谓 "研究所",用了七年时间构建情报网络,直到 2019 年才被抓。 他们知道军事基地周围有监控,就改用长焦镜头在远处拍摄,或者让发展的下线去打探;知道直接问技术参数会被怀疑,就从生产进度、材料采购这些侧面信息入手,一点点拼凑出完整情报。2025 年阅兵结束后第二天就曝光 6 名间谍带着 1448 份涉密文件准备出逃,这些文件里不少就是这么一点点搜集来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光自己活动,还会发展下线。用金钱诱惑、感情拉拢,甚至抓住一些人的把柄进行胁迫。有数据显示,2025 年因亲属关系被策反的科研人员占比超过 30%,这些间谍很懂 "打感情牌",先跟你处成朋友、兄弟,再慢慢提要求。 那个稀土公司的成某,就是从帮 "朋友" 的小忙开始,一步步变成提供 7 项机密的间谍。他们还特别会利用年轻人的弱点,比如大学生贺某因为负债就走上了邪路,而现在像他这样的年轻涉案人员越来越多,社交平台上那些 "高薪兼职"" 学术合作 " 的信息,说不定就藏着陷阱。 这些潜伏间谍带来的危害可不小。军事基地的照片、军工项目的参数一旦泄露,咱们的国防安全就少了一层保障;像稀土这样的战略资源数据被拿走,国际谈判时就可能被人拿捏。 2023 年那家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企业,如果不是国家安全机关及时介入,企业掌握的国家秘密可能早就流到境外了。 现在境外间谍组织对高科技、军工、教育领域的渗透越来越频繁,用上了美色诱惑、经济引诱、亲情裹挟各种手段,防谍这件事,确实得提到每个人的日程上来了。国家安全机关搞的那些普法讲座很有用,2024 年就有学生听完讲座后主动举报可疑人员,这说明只要大家提高警惕,这些潜伏的间谍就没那么容易得逞。
重磅消息,三名长期潜伏的境外间谍在我国落网,他们在中国逗留多年,中文说得非常流
【1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