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还有1100万头驴;2024年,只剩146万。三十年里,八成毛驴

语蓉聊武器 2025-09-14 11:37:27

1992年,中国还有1100万头驴;2024年,只剩146万。三十年里,八成毛驴“蒸发”,背后是阿胶厂一年要吞掉400万到600万张皮——相当于全球驴存栏的十分之一。 当阿胶制品在货架上占据显眼位置时,很少有人留意到背后驴群的命运。 市场对驴皮的旺盛需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驴的生存轨迹。 1992 年,中国大地上尚有 1100 万头驴在田埂间穿梭,到 2024 年,这个数字已缩水至 146 万头,三成五的降幅背后,是阿胶产业年均 400 万到 600 万张驴皮的消耗量。 这相当于全球驴存栏总量的十分之一。 为填补缺口,国外驴源成了补给主力。 美国西部的野驴被非法贩运至墨西哥边境屠宰场,剥下的驴皮经走私渠道流入中国。 西非国家尼日尔每年有超 10 万头驴通过正规贸易进入我国,当地牧民为赶交出口订单,甚至开始宰杀母驴和幼驴。 驴的价值谱系远不止于驴皮。 作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我国 4000 多年的养驴史孕育出关中驴、德州驴等 5 大地方良种。 关中驴挽力可达 300 公斤,曾是黄土高原秋收时的 “主力选手”。 广灵驴能在 - 30℃的严寒中劳作,蹄质坚硬如铁,在山西山地间行走如履平地。 在饮食版图里,河北河间的驴肉火烧需用当年生的嫩驴肋条肉,陕西佳县的驴肉碗托要选带皮驴肉慢炖 6 小时,这些美食背后,是对驴种肉质的精准筛选。 但养殖端的困境正层层传导。 驴的妊娠期长达 348 天,比黄牛多 50 天,3 年只能繁育 2 胎,而生猪一年就能产 2.5 胎,每胎 12 头。 山东某规模化养驴场的账本显示,一头驴从出生到出栏需消耗 1.2 吨饲料,成本比养牛高 15%,但市场售价仅为牛肉的七成。 更棘手的是,驴的应激反应强烈,圈养密度超过每平方米 1.5 头就会出现互咬现象,这让规模化养殖的难度陡增。 地方品种的消失速度比想象中更快。 安徽淮北灰驴在 1985 年有 30 万头,2023 年普查时仅存 87 头,其独特的 “灰毛青脊” 基因库正不可逆地萎缩。 这种驴能消化秸秆中 30% 的粗纤维,比普通驴种高出 12 个百分点,曾是淮河两岸秸秆还田的 “天然处理器”。 如今,保种员只能通过采集精液冷冻保存,每管精液的保存成本高达 800 元,相当于当地农户半个月的收入。 相似的物种危机早有先例。 云南独龙牛曾因山地农耕减少,2005 年存栏不足 200 头,后因发现其肉质含 Omega-3 脂肪酸是普通牛肉的 3 倍,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和高端市场开发,2023 年数量回升至 1200 头。 这提示我们,驴的保护或许能走出 “单纯保种” 的误区。 全球驴业的分化正在加剧。 埃塞俄比亚的驴群从 2010 年的 400 万头增至 2023 年的 780 万头,当地农户用驴拉着 “移动磨坊” 走村串户,磨 1 公斤谷物收费 5 比尔(约合 0.8 元人民币),一头驴日均能为家庭增收 30 元。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驴场则转型文旅,游客骑乘驴游览葡萄园,每小时收费 50 欧元,驴的晚年还能进入 “驴养老院” 安度余生。 这些模式背后,是对驴的功能价值的重新定义。 现在,改变正在发生。 新疆昌吉州建立了驴奶加工厂,一头母驴日均产奶 2.5 公斤,每公斤售价 80 元,是牛奶的 10 倍。 河北某企业开发的驴骨胶原蛋白肽,让每吨驴骨的价值从 3000 元提升至 2.8 万元。 在安徽淮北,保种基地尝试 “驴粪种植赤松茸”,每平方米大棚能额外收益 120 元,这些探索正为驴业注入新的活力。 当市场需求不再单一指向驴皮,驴群的未来或许能多一份从容。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82

评论列表

神游网海

神游网海

2
2025-09-14 14:35

那时候驴是劳动力,每日任劳任怨,做牛又做马,还被鞭打,太不人道,所以后来退役了,专做阿胶原料。

ruirui

ruirui

1
2025-09-14 14:39

养的少了是因为不挣钱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