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9年,登基为帝的李昪亲自递给徐知询一杯毒酒:“希望弟弟长命千岁!”徐知询

趣史小研究 2025-09-13 16:35:25

公元939年,登基为帝的李昪亲自递给徐知询一杯毒酒:“希望弟弟长命千岁!”徐知询急中生智回了一句话,救了自己性命。 李昪,这名字是他后来自己改的,他最早叫什么,没人说得清。他就是个乱世里父母双亡的孤儿,从小在濠州街头流浪,跟野狗抢食,在寺庙里蹭饭。苦难这东西,要么把人彻底压垮,要么就把人的骨头磨得比铁还硬,李昪显然是后者。他见惯了人情冷暖,也过早地学会了看人脸色、隐藏心思。 命运的齿轮啥时候开始转动的呢?说来也巧,吴王杨行密有次外出,看见了骨瘦如柴但眼神里透着一股机灵劲儿的李昪,动了恻隐之心,就收他当干儿子。可杨行密亲儿子一大堆,谁会把一个外人当回事?李昪在王府的日子,过得跟个透明人差不多,受尽了冷眼。 真正的转机,是他遇到了杨行密手下的大将,徐温。 徐温是个狠人,眼光也毒。他看出这孩子不一般,就把他要到自己身边,当亲儿子养,给他改名叫徐知诰。注意,从这一刻起,李昪就成了徐知诰,成了权臣徐温家里的一份子。徐温对他倾力培养,请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写字,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教他怎么处理军政大事。 徐知诰也确实争气,他知道自己身份特殊,所以做事比谁都周全,待人比谁都谦恭。徐温脾气爆,有一次气头上把徐知诰骂得狗血淋头,换别的孩子早吓跑了,他却在门外一直等到半夜,等徐温气消了,才进去低声说:“父亲发火,是因为孩儿做得不好,孩儿不敢离开。” 就这么一件事,让徐温觉得,这养子比自己那几个亲儿子靠谱多了。 徐温有几个亲儿子,最受宠的是老大徐知训。这哥们是个典型的“官二代”,仗着老爹的权势飞扬跋扈,看谁都不顺眼,尤其看不惯徐知诰这个外来的“假兄弟”。可惜,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徐知训没蹦跶几年,就因为过于嚣张,被人给暗杀了。 老大的死,让徐知诰的机会来了。徐温年事已高,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在朝中替他掌控大局。他思来想去,觉得最合适的就是这个养子。于是,徐知诰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中心,成了吴国的实际掌权者。 但徐温一死,情况就变得微妙了。徐家的亲生儿子们,特别是手握重兵驻扎在金陵的徐知询,心里哪能服气?凭什么我徐家的天下,最后要落到一个外姓人手里? 一场兄弟间的暗战,正式拉开帷幕。徐知询在金陵招兵买马,联络旧部,摆明了就是要跟远在广陵的哥哥徐知诰分庭抗礼。而徐知诰呢,他更狠,他玩的是“温水煮青蛙”,一边在朝堂上不断安插自己的亲信,一边用各种名义削弱徐知询的兵权。 权力的斗争,最凶险的往往不是战场上的真刀真枪,而是一张饭桌上的觥筹交错。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李昪,决定设一场鸿门宴。他以皇帝的名义,邀请弟弟徐知询来广陵议事,实际上,早就备下了一杯毒酒。 公元939年,此时的徐知诰已经接受吴国皇帝的“禅让”,登基为帝,国号大齐,自己也恢复本姓,改名李昪。皇帝请客,徐知询不能不来。他心里清楚,这一趟九死一生,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宴会上,兄弟二人相对而坐,脸上都挂着笑,但空气里全是刀光剑影。酒过三巡,李昪亲自端起一个精致的酒杯,递到徐知询面前,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弟弟你劳苦功高,哥哥敬你一杯,希望弟弟长命千岁!” 满座皆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哪里是祝酒,分明是催命符! 徐知询看着那杯酒,电光石火之间,脑子飞速运转。直接拒绝?那是当场翻脸,死路一条。捏着鼻子喝了?那更是立马去见阎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反而笑了起来,从容地接过酒杯,对着李昪说了一句载入史册的话: “此酒是兄长所赐,寓意深厚。既然是祝我‘千岁’,不如我们兄弟二人一人一半,共享这五百岁,岂不美哉?” 说完,他就要把杯中酒倒一半给李昪。 这一招“反将一军”实在太高了!李昪当场就愣住了。他总不能承认这酒里有毒吧?更不敢自己喝。现场的气氛瞬间尴尬到了冰点。就在这死寂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冲了出来。 他叫申渐高,是宫里的一个伶人,也就是唱戏的。他也许是看不下去这兄弟相残的惨剧,也许是忠心护主,他一把抢过徐知询手里的酒杯,对着李昪和徐知询跪下说:“陛下和王爷兄弟情深,这杯福酒,就让小人代饮了吧!”说完,一仰脖子,把毒酒喝了个精光。 没过多久,申渐高七窍流血,当场毙命。 一个鲜活的生命,用最惨烈的方式,终结了这场杀局。李昪看着申渐高的尸体,许久没有说话。或许是人性的最后一丝温存被唤醒,或许是觉得用这种方式杀死弟弟胜之不武,他最终挥了挥手,放徐知询回去了。 这场惊心动魄的“毒酒宴”之后,徐知询被解除了兵权,外放为官,再也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而李昪,也终于坐稳了他的江山。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