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中将周磐在昆明被俘,并判处死刑,就在快要被枪毙时,他忽然想到,自己手中有救命符,他说:“我有个宝贝叫皿方罍(léi),要是我把它交出来,能不能饶我一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9年,湖南桃源县的秋天如往常一样平静,农民艾清宴在自家地里挖沟蓄水,锄头突然撞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他蹲下来扒开泥土,一块青铜色的器物渐渐显露出来,它有着复杂的纹饰和沉重的质感,样式古怪,形状像个大壶,村里人从没见过这种东西,只觉得是个“老铜件”,甚至有人觉得有些邪门。 那时候,人们对文物的认知远不如今天,这个奇怪的铜器就这么被围观、议论,但没人能说清它究竟从哪儿来,有什么用,更没人知道,这竟是中国青铜器历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重器——后来被称为“方罍之王”的皿天全方罍。 消息很快传出了村庄,引来了益阳一位有名的古董商,这位商人一看见器物,眼睛就亮了,他知道这不是普通青铜,而是商代晚期的礼器,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他出价买下了器身,却没能拿到盖子,在当时,这种分开交易不足为奇,但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罍的器盖没有随着器身一起被带走,而是留在了艾家,后来被带去请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士鉴定,他看过盖子后,认出上面的铭文非同小可,判断这件器物来自商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将盖子留下,试图将其好好保存,并希望借此推动文化教育。 然而,器物的珍贵也引来了觊觎,不久,一支军队出现在学校,带走了盖子,带兵的人名叫周磐,当时在湘军中担任要职,他通过强势手段将文物收入私囊,这件青铜盖子,也就此成为他人生中最特殊的“战利品”。 从此,这个盖子跟着他辗转南北,不管是调任、作战,还是撤退、逃亡,他从未将它留在身后,甚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也用油布包裹好,藏在贴身的地方,这个国宝,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他心头最重的牵挂。 与此同时,那只器身早已踏上了另一段命运之旅,从古董商手中,它很快被卖到上海,之后流入海外,几十年间,它在欧洲、日本、美国的私人收藏中兜兜转转,成为拍卖场上的“宠儿”,艺术价值逐渐被发现,价格也一再飙升,成为国际间中国青铜器收藏的焦点。 在中国,关于这件国宝器身的下落始终是个谜,直到1980年代末,有学者在日本一位收藏家家中见到它的身影,但因对方不愿出让,只得作罢,再后来,它出现在纽约的高端拍卖会上,被一位法国人以高价收入囊中,这一拍,创下了当时中国文物拍卖的历史纪录。 而在国内,那个与器身分离多年的盖子,一直静静地躺在湖南省博物馆的收藏库中,它曾是孤独的,也曾是无声的,但它的存在,始终提醒着人们: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1950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周磐因参与多起反动事件被捕,他所犯下的罪行不容忽视,最终被判处死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曾经的军官提出要上交一件国宝,他所说的,正是那个在他身边陪伴了二十多年的青铜盖子。 湖南省政府接到消息后,迅速派出专家前往鉴定,当樟木箱被打开,盖子上的泥土还未干透,铭文依稀可见,专家们震惊了,这正是失踪已久的皿天全方罍盖,那件与器身分离几十年的文物终于被确认。 尽管他交出了文物,但罪责难以抵消,最终仍被依法处决,而青铜盖子,则走进了湖南省博物馆,成了馆中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它的出现,为后人研究商代青铜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时间来到2014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那只漂泊多年的器身再次出现在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中,国内的收藏界、文博界和企业家迅速行动,组成团队前往洽谈,他们不仅带去了盖子的3D打印模型,还准备了详实的历史资料,希望说服拍卖方将其转让。 经过多轮协商,最终以两千万美元的价格,成功购回,这笔交易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和坚持,也是一个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同年6月,器身抵达长沙,6月28日,湖南省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重聚”仪式,分离了95年的器身与器盖,终于重新合体,那一刻,许多人眼眶湿润,它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归位,更是一段民族记忆的归来。 信息来源:完罍归湘——皿方罍长达一个世纪的归家路——人民网
1950年,国军中将周磐在昆明被俘,并判处死刑,就在快要被枪毙时,他忽然想到,自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2 20:41: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