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得知夏侯渊战死,当场捶胸顿足,嚎啕大哭,赶忙命部下抢回遗体厚葬。哪料亲信告知夏侯渊已被张飞媳妇夏侯氏葬入祖坟了。
他的头颅被黄忠砍下,献给刘备,尸身被随军士兵仓促掩埋,连棺椁都没有。
三天后,一支小队悄悄潜入战场。
领头的是一位身穿素衣的女子,她的脸上没有表情。
她就是张飞的妻子夏侯氏,夏侯渊的侄女。
她带人挖开黄土,找到那具残缺的尸体,用白布包裹,装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木。
整个过程没有人说话,只有铁锹铲土的声音。
这个女人为何要冒险为敌方将领收尸?
夏侯渊与曹操,不止是将军与主公的关系。
建安元年之前,曹操还只是一个落魄的官员,他卷入谋反案,被投入大牢。
按律当斩。就在这时,夏侯渊挺身而出,替曹操顶罪入狱。
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的亲妹妹。但血缘关系不足以解释这种生死相托。
曹操脱险后想尽办法救出夏侯渊。
此后,夏侯渊成为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镇守西北,平定凉州叛乱,威震关右。
《魏略》记载:"军行所至,秋毫无犯,百姓叹服。"
曹操对夏侯渊的评价,却充满矛盾。
他公开称赞夏侯渊"勇冠三军",但私下对许褚说:"渊素无用兵之才,徒有虚名。"甚至讥讽他为"白地将军",意思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废物。
夏侯渊死后,曹操表面悲痛,下令厚葬,亲自为其奔丧。
但对将士们,他冷冷地说:"夏侯渊轻敌冒进,死有余辜。"
那一刻,曹操是悲痛的朋友,还是冷酷的统帅?
夏侯氏与夏侯渊的关系,同样复杂。
夏侯氏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她被送到叔父夏侯渊家,当时她病重垂危,医生说只有用婴儿的血敷脐才能活命。
夏侯渊毫不犹豫,取了自己幼子的血救活了她。
这个故事记载于《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渊有族弟夏侯霸之从妹,小时体弱,医言当以婴儿血涂脐可愈。渊即刺其子出血以救之。"
夏侯氏长大后,居住在涿郡。刘备军过境时,张飞看中她的美貌,强行掳走。她成了张飞的妻子,生下一女,后来嫁给刘禅为皇后。
夏侯氏安葬叔父的行为,是命运的嘲弄。
当夏侯渊的尸体被发现时,刘备正准备将其首级悬挂示众。夏侯氏跪在刘备面前,请求收殓叔父遗体。
刘备沉默片刻,点头同意了。
这一决定并非出于仁慈。刘备明白,夏侯氏的举动能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收买人心。
而对夏侯氏而言,若不为养育自己的叔父收尸,会被世人唾弃为忘恩负义之徒。
夏侯渊之死,改变了三国格局。
汉中是连接蜀汉与曹魏的战略要地。
夏侯渊镇守汉中期间,刘备多次进攻,均被击退,夏侯渊一死,防线崩溃。
曹操闻讯,亲率大军前往救援,但粮道被切断,加上连日大雨,军队难以推进,最终,他不得不放弃汉中,命令张郃撤退。
刘备由此获得汉中,自称汉中王,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形成。
夏侯渊的军事能力,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谋略不足",他死前正在亲自监督士兵修补鹿角(一种防御工事),被黄忠突袭。
曹操批评他:"身为主将,亲临前线修鹿角,不顾安危,死有余辜。"
但历史记载,夏侯渊平定凉州叛乱时表现出色,所部军纪严明,不扰民。
他还曾在定军山构筑多层防线,击退刘备多次进攻。
夏侯渊的真实能力如何?曹操的评价是否客观?历史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夏侯氏的行为,折射出家族关系的复杂性。
她既是张飞的妻子,又是夏侯渊的侄女。
她的女儿成为蜀汉皇后,她的兄长夏侯霸却在曹魏任职。
建安二十九年,夏侯霸投降刘备。
刘禅以"夏侯渊死于战场,非刘家所杀"安抚他,这种说法显然是政治需要,但也反映了家族恩怨的微妙之处。
夏侯渊的葬礼,最终在洛阳举行。
曹操派人将夏侯氏收殓的尸身运回洛阳,与首级合葬,葬礼上,曹操为夏侯渊抚棺痛哭,赐谥号"忠侯"。
他对众人说:"渊忠勇过人,若非轻敌大意,定能镇守汉中。"但转身对身边亲信低语:"白地将军,终究误我大事。"
夏侯渊的墓,成了两代恩怨的见证。
墓碑上刻着曹操亲拟的碑文:"忠勇之将,国之干城。"墓前的祭品中,有一件格外引人注目——一块白绢,上面滴着鲜血。
那是夏侯氏派人送来的。绢上写着:"叔父在天,侄女不忘养育之恩。"
血的来源,无人知晓。有人说那是她自己的血,也有人说那是她让女儿刘氏(刘禅皇后)所献。
夏侯渊的故事,至今仍在被讲述。
他既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又被曹操视为"无能之将";他救了侄女夏侯氏的命,侄女却嫁给了杀死他的人的兄弟;
他战死沙场,首级与身体分离,却又在死后被对立阵营的侄女冒险收殓。
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历史图景。
它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汉中的风依然在吹,定军山的草依然在长。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死抉择与人性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