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其实当年中国争取和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也是条件多、压力大。一开始争取申办权的时候,得跟好几个国家竞争,还得应对各种质疑。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经过两轮投票才最终胜出,第一轮获得44票,第二轮以56票击败多伦多、巴黎等对手,当时每一票都来得不容易,背后是无数次的陈述和答疑,要回应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关于环境、场馆、安保等方方面面的疑问。 好不容易拿到申办权了,接下来的准备工作更是让人喘不过气。光是比赛场馆就需要37个,其中在北京的31个场馆里,12个要新建,11个要改扩建,还有8个临时场馆,每个场馆从设计到建设都得符合国际奥委会的严苛标准。 就拿国家体育场“鸟巢”来说,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数不胜数,光是钢结构的搭建就反复修改方案,工人们日夜赶工,就为了赶在2007年底前完成所有场馆建设,确保测试赛能顺利进行。 审计署后来公布的数据显示,光是场馆改造补贴和临时设施投入就花了39.62亿元,这还不算体育器材购置、租赁和赛时保障的19.65亿元支出。 环境方面的要求更是让整个北京都动了起来。国际奥委会要求2008年7-8月全市环境质量必须全面符合举办奥运盛会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北京推出了绿色奥运行动计划,2000到2007年间,污染防治防治和生态建设投资占了同期GDP的4%到5%。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北京把全市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全面淘汰市区中小型燃煤锅炉,让全市燃料结构中燃煤比重从55%左右降到35%-40%,2007年光是天然气就用了40-50亿立方米。 首钢等一批污染企业要从市区搬迁,东南郊部分工业企业停产或搬迁,光是四环路内就搬迁了200家以上工业企业,这背后是无数工人的岗位变动和家庭的搬迁。 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2004年就开始执行相当于欧洲2号标准的轻型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到2007年,90%的公交车、70%的出租车都换成了清洁能源车,还建了292座加气站。 奥运会期间实行的单双号限行政策,虽然改善了交通,但也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少麻烦。 安保方面的压力也不小,原本预算16亿美元,后来因为要采取更严密的措施,预算增加到20多亿美元,虽然比雅典奥运会的24亿美元少,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确保安全,场馆从一开始设计和施工就有安保人员参与,重点场次的票务使用电子芯片技术查证身份,整个北京城到处都是安保人员,光是志愿者就有170多万人参与服务。 整个奥运会的总投入更是高达430亿美元,其中3100亿人民币用在城市基建上,新建了5条地铁线路,让北京地铁运营里程从2007年的142公里一下子增加到342公里。 这些投入虽然让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当时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财政部还专门安排了27.5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用于临时设施改造和安保、交通等方面的补助。 为了建设奥运村和场馆,洼里乡两万多名村民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从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离开熟悉的家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奥运会期间,全市人民都在为盛会付出,从交通管制到环境整治,从语言培训到礼仪规范,每个人都承受着无形的压力。 当时国际奥委会的要求细致到方方面面,小到运动员的餐饮标准,大到场馆的无障碍设施,都有严格规定。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北京奥组委光是技术支出就花了32.98亿元,赛时电视转播、住宿、交通、医疗等等服务支出更是达到50.92亿元。开闭幕式的创意、组织和实施,还有火炬传递等活动也花了12.72亿元。 现在回头看,当年为了办好奥运会,中国投入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全国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国际奥委会委员们一次次来考察,挑出的各种毛病都需要一一整改,从空气质量到场馆细节,每一项都不能马虎。 这种全方位的压力让整个国家都绷紧了神经,虽然最终成功举办了一届精彩的奥运会,但过程中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最清楚。如今国际奥委会在没人申办奥运会时又想起中国,大家不愿意再承受那样的压力,也是人之常情。
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
漫聊小知识
2025-09-09 11:34:02
0
阅读: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