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女孩被录取到离家仅需二十分路程的一所大学,9月5号开学这天,父母来送女孩上学时,这爸爸就因女孩学校离家很近,全程高兴得嘴角就没合上过。 陪女孩来报到的爸妈,尤其是爸爸,全程高兴得嘴角就没合上过,在宿舍里帮着忙活的时候,脸上那股满足劲儿藏都藏不住。 对他来说,这大概就是最中意的结果了——二十分钟的路程,意味着女儿想回家吃口热饭随时就能回,逢年过节不用盯着手机抢火车票,家里人心里的牵挂也能随时落地。 这种实实在在的方便,是多少家长羡慕的事儿啊,毕竟不少家庭还在为孩子要去千里之外上学而焦虑,对比之下,这家人的幸福肉眼可见。 不过那天宿舍里的场景,也引来了不少讨论。小小的宿舍里挤了五位家人,爸爸忙着帮女儿挂床帘、整理床铺,妈妈也在一旁收拾行李,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场面挺温馨。 但有些网友看了却觉得不太对劲,说这有点像“圈养”,觉得家长管得太多、包办得太细,孩子都上大学了,还这么手把手照顾,可能会让她没机会学着独立。 这话一出,很快就从一个家庭的小事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人觉得,什么事都帮孩子铺好路,其实是“最低级的爱”,真正高级的爱应该是教孩子怎么自己面对困难,让他们就算离开父母,也能把日子过好。 很多父母嘴上说着希望孩子独立,可行动上却总舍不得放手,这种矛盾才是最关键的——真正的放手,从来不是看物理距离远不远,而是能不能在心理上让孩子“断奶”。 其实大家这么关注这件事,也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家庭的心愿。谁不希望孩子能考上家门口的好大学呢?就像网友开玩笑说的“我也不挑,国防科大、复旦、同济都行”,这话听着是调侃,实际上藏着大家对“优质教育”和“家庭温暖”能两全的期待。 当然,大家也都清楚,能把“家门口”和“好大学”凑到一块儿,最根本的还是孩子自己够努力。郑州这个女孩能有这样的幸运,说到底是她自己寒窗苦读换来的,不是随便就能遇上的好事。 这么一想,大学离家是二十分钟还是两千公里,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真正的考验在于家长——能不能从帮孩子“铺路”的人,变成指引方向的“引路人”。 毕竟养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是把他们一直留在身边,而是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去闯更远的世界,就算离开家,也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精彩。
学生家长永远玩不过大学。大学录取线分数低了,大学就搞个超短型招生,把垃圾专业全部
【2评论】【23点赞】
芸芸众生
20分钟路程你住什么校啊,脚蹬子都能蹬回去,除非住校免费当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