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 说白了,李玫瑾教授就是要给那些想通过讹诈好心人发财的人一记“法律重锤”,让他们不敢再拿“扶不扶”当生意做! 这不是简单的道德呼吁,而是要用法律的刚性划清善意与恶意的边界,让善良不再成为任人拿捏的软肋。 南京彭宇案的判决书里,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像一把钝刀,在社会信任的伤口上反复切割,尽管多年后真相反转,彭宇承认确有碰撞,但公众对“扶老人”的恐惧早已根深蒂固。 讹人者往往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侥幸心理,即便失败,最多赔礼道歉,一旦成功,就能轻松获利。 更令人心寒的是,据媒体统计,扶人被讹的案件中,大多数的救助者曾因证据不足陷入自证困境,甚至有的案件最终真相难明。 李玫瑾教授的建议直击痛点:当老人家属在无证据情况下索要天价赔偿时,可按《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罪”起诉,即便不判刑也要高额罚款。 这绝非小题大做,因为这些行为完全符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威胁手段强行索要财物”的犯罪构成。 现有法律虽有《民法典》第184条为救助者撑腰,但实际执行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常因监控缺失沦为空谈。 李玫瑾建议的核心,就是通过“高额罚款”提高违法成本,让讹人者付出比被讹者更高的代价,这不是针对老人,而是对“倚老卖老”式犯罪的精准打击。 有人担心“严惩讹诈”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无人敢扶,但现实恰恰相反,只有像李玫瑾建议的那样,让法律成为善意的“护身符”,才能扭转“扶人=自找麻烦”的扭曲认知。 更值得深思的是,彭宇案后社会道德滑坡的十年间,公共场所监控覆盖率大幅上升,但“扶不扶”的纠结依然存在。 这说明技术进步无法替代法律的威慑力,试想,若每次讹诈都面临数万元罚款甚至刑事责任,那些“碰瓷专业户”还敢轻易出手吗? 正如网友所言:“法律就该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切除社会毒瘤。” 从彭宇案到孟欣轩事件,“扶不扶”的困境本质是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失守,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用法律的刚性重塑社会规则,善意不该被辜负,恶意必须付出代价。 当“讹诈必严惩”成为共识,当监控和法律共同织就保护网,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再遇到摔倒的老人时,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而不是先掏出手机开启录像。 那么你觉得李教授的建议能根治“扶不扶”的难题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需要帮助的老人,也都可能是那个伸出援手的路人。
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
小张主张
2025-09-07 21:37:31
0
阅读:1483
郎 哩 咯 狼
这种专家才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越多越好[鼓掌]
随便起个名字
呵呵,你一切像钱看,说这种话就是放屁啊,老人判了刑你又不收监,因为老人没有经济价值没有工作能力,没办法榨出油来,所以不收监,不拘留,你说这个话除了装个逼捞个政治资本啥也解决不了啊,当婊子就不要立牌坊懂吗?
用户29xxx62
古人早有对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石光
谁主张谁举证是要让警察记住的,执法者要学会法律才行,不能和稀泥,罚款是一方面,更要10倍赔偿被讹诈的见义勇为者,罚款是国家处罚的手段,与见义勇为者受到的伤害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