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位父亲为了报答对方的救命之恩,将自己19岁的女儿嫁给对方儿子,女儿虽不情愿,但最终妥协,没想到多年之后她竟成为传奇人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陕西靖边,一个普通农家因一桩人情债改变了女儿的一生,殷玉珍年仅十九岁,本想与千万同龄女孩一样,在村里嫁个熟识的人,过寻常的农家生活。 可父亲早年在毛乌素沙漠放羊时曾被白姓老汉所救,一句许诺让她不得不被嫁入沙漠深处的井背塘,这门婚事来得仓促,她连面都没见过新郎,只能在哭喊中被送进了那片荒凉的土地。 井背塘四野皆是黄沙,风一起,天地便成灰色一片,她的新家更让人心凉,是个仅四平方米的半地下地窖,顶上用几根木棍支撑,风沙常常呼啸而入,清晨睁眼,枕头与被子里都落满了沙粒,碗里也难免沙沙作响。 取水要步行数里挑回,劳累不堪,这样的环境,让这个年轻女孩心生绝望,她试图一次又一次逃离,然而茫茫沙丘无边无际,刚走出不久便因缺水和风暴倒在沙里,每次都是丈夫沉默地跟随,等她体力耗尽再背回地窖,七次尝试,七次失败,她终于明白逃不走命运的枷锁。 绝望中她逐渐转念。既然不能逃离,就要寻找新的出路,一次抬头,她看见风沙中仍能挺立的一株沙柳,心底燃起希望,她决定和丈夫一起尝试种树,用绿色去对抗无情的沙海。 第二年春天,她和丈夫卖掉了家中为数不多的牲畜,换来几百棵树苗,怀着满心期待栽在屋旁,每日挑水浇灌,渴望它们成活,几个月后,小树已到半人高,她第一次露出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几乎摧毁了全部成果,只剩寥寥数株仍在,她扑在沙地痛哭,但擦干泪水后,她暗暗下定决心,必须摸索出真正适合沙漠的种树之法。 她借钱买苗,进城打工,甚至以工抵苗,丈夫也四处做零工,把挣得的钱全部换成树苗,渐渐地,他们总结出经验,先在外围种耐旱灌木抵挡流沙,再在中间植树,在背风的低洼处挖深坑,四周覆盖草枝以保墒,冬季风力小,苗更易成活,还能用沙柳绑成障碍物阻挡流动沙丘,牲畜踩踏能让种子更加牢固,这些细节一一被她记在心里。 尽管方法渐渐成熟,艰辛却从未减少,孕期仍坚持种树,导致流产与早产的痛苦接连袭来,孩子夭折,她曾失声痛哭,却没有停下脚步,手掌被磨出厚茧,胳膊被烈日灼伤,她依旧在风口一下一下挥锹,丈夫始终在旁,默默挑水、搬土,与她共同承担。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的绿化范围已扩大,某次当地林业站剩余的数万株树苗无人愿种,她毫不犹豫借来牛车,连夜运回,在数日里和丈夫昼夜栽下。 成活率的提升,让荒漠逐渐显现绿意,风力减弱,地下水位回升,他们甚至在林间试种庄稼,虽然产量有限,但意味着这片沙地可以重生。 绿意扩散,村里人也被吸引参与,他们带着锄头来学习,跟随她一同植树,林带逐渐成片,为了方便运输,简易公路修起,生活条件慢慢改善,井背塘逐步从死寂之地变为生机所在。 数十年的光阴在汗水中流逝,她与丈夫已在这片沙漠中种下上百万株树,治理流沙数万亩,荒凉之地逐渐变成农田和草场,鸟雀回归,兔群奔跑,曾经吞噬一切的沙丘,如今长满了绿色。 她的事迹逐渐被外界知晓,无数荣誉接踵而来,她走上讲台,向世界讲述自己的经历,联合国会议上,人们为这位来自陕西的农妇鼓掌,她则说,最初她不过是想摆脱沙子的欺负,如今却收获了生命的丰饶。 回望起点,一桩报恩婚姻曾让她心如死灰,但在不屈的坚持下,她用双手开辟出绿洲,把命运的沙尘暴化作希望的土壤,命运赠予她的是黄沙,而她还给世界的,却是一片森林。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网——《中华环境奖获得者:殷玉珍》
1985年,陕西一位父亲为了报答对方的救命之恩,将自己19岁的女儿嫁给对方儿子,
历史趣闻星
2025-09-07 01:48:25
0
阅读: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