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并大败两万喇嘛。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将投降的60

冰希祖宗 2025-09-06 09:48:12

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并大败两万喇嘛。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将投降的6000喇嘛全部处死,青海喇嘛谈岳色变。岳钟琪认为郭隆寺乃藏污纳垢之地,于是一把火将这座青海最大的寺庙化为了灰烬。 1724年的郭隆寺之战,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火花,而是清朝边疆治理中积攒已久的矛盾爆发。当时是雍正二年,清朝刚接手康熙留下的摊子,正忙着收拾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儿。青海这边,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不老实,联合准噶尔汗国,想搞乱清朝的西藏和青海地盘。这家伙不是小角色,他是蒙古贵族,手下有兵有马,还有宗教势力撑腰。 郭隆寺呢,是藏传佛教的大本营,地处青海西宁东北,依山傍险,喇嘛们不光念经,还能打仗。这地方成了叛军的窝,囤粮草、修工事,跟清朝对着干。雍正帝一看,这不行啊,得派人收拾。年羹尧是当时的大将,但他忙不过来,副手岳钟琪就挑起了重担。岳钟琪不是新手,他打过西藏,平过郭洛克叛乱,经验老道得很。这次,他带着6000四川绿营兵,直奔郭隆寺,要把叛乱掐灭。 说起岳钟琪,得先聊聊他的根儿。他1686年出生在甘肃景泰,家里是武将出身,据说他还是岳飞的后代,这血脉听着就硬气。他爹岳升龙在康熙朝当过四川提督,打过噶尔丹,家里挂着“上将功勋在止戈”的牌匾,挺牛。岳钟琪从小耳濡目染,摆石子玩儿兵阵,读孙子兵法,连天文地理都钻研,脑子活得很。 1706年,他靠捐钱入仕,后来转武职,1719年在里塘、巴塘拓地14万平方公里,1720年帮着拿下拉萨,1721年70天平郭洛克叛乱,名声越来越响。1723年,他跟着年羹尧征青海,次年就碰上了郭隆寺这硬仗。这家伙身高两米三,壮得像头熊,能抡百斤铜锤,往那儿一站就挺吓人。雍正看他能打又忠诚,就把他当边疆的顶梁柱。 1724年1月12日,岳钟琪带着6000兵杀到郭隆寺。叛军有6000喇嘛武装,加上罗卜藏丹津的残部,总数两万,占着地利,清军一上来就吃了亏。寺庙地势高,叛军用弓箭、滚石砸下来,清军伤亡不小。岳钟琪不慌,改策略,先派小队佯攻,假装撤退,把叛军引出来。等叛军冲进山谷,他埋伏的精兵两边夹击,打得对方晕头转向,死伤一大片。 夜里,清军趁乱突袭,冲进寺内,巷战打得惨烈,三天三夜才拿下。战后,6000投降的喇嘛被押到寺前,岳钟琪没留情,直接下令全杀了。接着,他让人放火,郭隆寺的大殿、佛像全烧成灰。这仗清军死了3000,叛军损失超万人,青海这边算暂时消停了。岳钟琪觉得,这地方是叛乱的老巢,不烧不杀震不住。 郭隆寺一战,叛乱是压下去了。岳钟琪跟年羹尧会师,把罗卜藏丹津打得只剩几个人逃到伊犁,青海局势稳了,清朝还挫败了准噶尔合围的计划。1725年,岳钟琪升了川陕总督,后来还当过宁远大将军,打到乌鲁木齐。不过,这仗的代价不小,6000喇嘛被杀,寺庙被毁,藏区人心不稳,青海喇嘛一提他就哆嗦。 这事儿在当时就争议很大。有人说他是铁腕平叛,功劳不小;也有人觉得他下手太狠,杀投降的人、烧寺庙,太过火了。清朝后来在藏区的政策也受影响,得更小心处理宗教问题。岳钟琪自己呢,后半生起起落落,1732年因打仗失利被抓,差点砍头,后来放出来当平民。1748年,乾隆又把他拉回去用,平了金川、康定叛乱,1754年在四川病死,68岁。 岳钟琪这人,打仗是真行,平叛效率高,清朝边疆靠他撑了不少场面。可他的铁血手段,尤其是郭隆寺这事儿,确实让人皱眉。杀6000投降的喇嘛,烧了青海最大的寺庙,这不光是军事行动,还掺和了政治和宗教的纠葛。清朝管边疆,本来就得平衡各方势力,他这一刀下去,短期管用,长期看却埋了雷。 有人说他忠心耿耿,保了江山;有人说他太冷血,伤了民心。历史书上,他的名字旁边总有“功过参半”这几个字。后人看他,有的敬佩他打仗的魄力,有的质疑他手段的残酷。就像现在聊历史名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全看你站哪个角度。

0 阅读:2
冰希祖宗

冰希祖宗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