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中将周磐被俘,因罪大恶极,被判死刑,为了活命,周磐语出惊人:“别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5 21:36:55

1950年,国军中将周磐被俘,因罪大恶极,被判死刑,为了活命,周磐语出惊人:“别杀我,我有一件国宝级文物要献给国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50年的一个清晨,战犯周磐站在法庭上,等待生命的最后判决,他的军装早已换成囚服,昔日的威风不再,脸色苍白,手指颤抖,他曾是一位北伐有功的将军,也是一位在战乱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刽子手,如今站在人民的审判席上,等待的不是荣誉,而是正义的清算。   周磐的名字,曾经在湘西一带响亮如雷,他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一个小村子,从小就志向远大,年轻时考入保定军官学校,后来又进了陆军大学,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高学历军人,他从基层做起,三十岁不到就当上了团长,还曾经是彭德怀的排长,北伐战争爆发后,周磐带兵攻打武昌,与其他部队协同作战,成功攻下城池,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1927年,他支持了许克祥的“马日事变”,从此与共产党彻底决裂,后来的十多年里,周磐参与了多次围剿红军的战役,尤其在湘西地区,他的部队制造了大量惨案,村庄被烧毁,百姓惨遭屠戮,他在军中的名声不再是英雄,而是令人惧怕的存在。   到了1949年,国民党节节败退,大局已定,可周磐仍不愿放下武器,在湖南设立所谓“边区司令部”,拼凑出几万残兵,妄图阻挡解放军的进军,他的幻想很快被现实粉碎,不久后在昆明被俘,关押在战犯管理所。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刑,周磐突然向法庭提出,他愿意献出一件国宝,希望能为国家做最后一点贡献,这并非空口无凭,他的确藏有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器盖,这件文物,名叫“皿方罍器盖”。   这盖子并不是他合法所得,早在1925年,周磐驻军桃源时,听说当地学校有一件珍贵的青铜器盖,便带人上门,用五千银元“买”了下来,这个所谓的“买”,实则是在兵力威逼之下的强取,自那以后,这件器盖就被他私藏了二十多年,即使在战乱中逃亡,他也从未舍弃这件文物,为了保住它,他曾将其包好藏在裤缝中,甚至在躲避土匪时,也不曾将它交出。   这件文物来历不凡,1919年,湖南桃源的一个农民在田里劳作时,挖出了一整件青铜方罍,盖子和器身完好无缺,随后,一位古董商花四百银元买走了器身,却因嫌盖子太重,留了下来,器盖辗转流落到当地校长手中,再被周磐强行带走,从那一刻起,这件商代重器就开始了“身首异处”的百年旅程。   被俘后,周磐写下器盖的藏匿地址,并说明如何取出,湖南方面派出专家前往查证,最终确认这正是失踪多年的皿方罍器盖,专家们激动不已,这是百年难遇的重器,纹饰清晰,造型独特,毫无疑问是真品,文物被封存送往湖南省博物馆,而周磐则继续等待命运的宣判。   他曾以为,这件国宝足以为他换来一线生机,可现实并未朝他期望的方向发展,法院的判定非常明确:文物归国家,罪责归个人,这件器盖再珍贵,也不能抵消他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最终,周磐被依法执行死刑,行刑那天,他吃了一碗鸡蛋面,眼神望向家乡的方向,仿佛仍在牵挂那件曾被他视为命根子的青铜器。   周磐的生命终结在1952年,他的故事没有被写进博物馆的展板,也没有在历史书中留下名字,而他献出的那件器盖,却成为湖南省博物馆最珍贵的展品之一。   然而,这件文物的故事远未结束,它的“另一半”——皿方罍器身,则开启了一段更加曲折的旅程,被带出国门后,器身曾被洛克菲勒家族收藏,后来在欧美、日本等地辗转,被多位收藏家竞相争夺,2001年,中国方面曾试图在拍卖会上购回,却被法国藏家以更高价格截胡,直到2014年,湖南省联合企业出资,在纽约一场拍卖中成功将其购回。   器身归来后,与在国内被保存多年的器盖终于重聚,这件青铜重器,跨越近百年,终于在故土完成合体,如今它静静躺在展厅的玻璃柜中,兽面纹依旧清晰,盖钮如虎伏顶,气势逼人,它不再属于某个人,而是国家的文化遗产,人民的共同记忆。   博物馆的讲解词中,会提到这件器盖的来历和流转,却很少提到周磐的名字,这不是遗忘,而是一种有意的选择,国家选择铭记那件器物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它曾被谁藏匿、被谁偷走,周磐的命运早已被历史定格,他的名字只是这段往事中的一片灰烬。   信息来源:(《皿方罍:身首百年终合一》湖南省博物馆)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