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朱元璋在民间的口碑那么好,有那么多人崇拜他,就连伟人都对他赞赏有加? 朱元璋,八岁开始放牛,十三岁饿得打晃,十五岁孤身去寺庙当了个小沙弥,一口气从泥巴缝里钻到皇位上,他是怎么干到这一步的?这事儿一讲,就停不下来了。 淮右,钟离东乡,地名一念,嘴里都有股土气。 1328年秋天,他在这儿出生的时候,叫朱重八。“重”是行辈,“八”是排行,父母连个像样的名都没想出来。他家有多穷呢?穷到祖父叫“初一”,父亲叫“五四”,一听就知道没盼头、没读书。 那时候朱家是佃户,租种的地,还得看东家脸色。 朱元璋小时候放牛,徐达、汤和这些未来的将军跟他一块儿。他们在野地里跑,抓蝉、烧红薯、打野兔,玩得高兴也饿得发昏。 有一回,大雨下了三天,大家躲在牛棚里,肚子咕咕响。 有个孩子小声说:“都说人一辈子不吃顿肉白来。”谁都不说话了。 朱元璋站起来,抄起刀,就把牛犊宰了。 他不说理由,也不等人附和。 回头还一本正经跟东家说:昨晚雷劈了,牛钻地缝里了,尾巴都不见了。 拙劣、荒唐,但你会笑。这就是他,从小就那种死撑的劲,哪怕是饿得晕头转向,也要立起个主意来。 真正的苦难是1344年那年。 那年瘟疫凶得厉害,街上成天挑尸体的车轱辘声。 他眼睁睁看着父母和哥哥们一个个倒下,家里只剩下他和嫂子,还有个侄子朱文正。 嫂子领着孩子走了,他一个人站在门口发了半天呆,眼泪不流,嘴唇一直动,没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 后来是邻居汪大娘说起:你爹早些年答应过,要把你送到寺庙当小和尚,不如现在去吧。 他说,好。 他是真的没路可走了。 皇觉寺收他,不是看他有佛性,是寺里缺人。 他扫地、挑水、烧饭,早晚两次上香,一次也不能错。 大师兄脾气暴,每天都要用秃头撞他背,骂他“牛屎味儿的乡巴佬”。他不还口,也不哭。 寺里供着个伽蓝神像,他有一回被绊倒,狠狠揍了伽蓝神一通,还在背上写了“发配三千里”。 他心里不信神,他只信自己。 但信自己的人,也敌不过命运。 两年不到,寺庙撑不下去了,地租收不上来,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有钱施舍。 长老把人一批一批打发走,有家回家的,有亲投亲的。 他什么都没有,只能流浪。 这段流浪,说是“游方僧”,其实就是乞丐。 他背个破包袱,穿一身补丁袈裟,从庐州走到亳州,再拐去汝州,最后流落到颍州。 走路的时候,他把棍子顶在肩上,脑袋压得低低的。 他说自己写过一首诗,“夜间不敢伸长脚,恐踏山河社稷穿”,那时候他说不准自己是不是疯了。 传说他在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被一棵柿子树救了命。 他好几天没吃东西,嘴里起泡,眼睛发黑。 村里没人,树上却结了满满一串红柿子。他爬上去吃了几个,差点掉下来。 多年后,他带兵回来,走到那树下,衣服一脱,战袍披上,说了一句:“封你为凌霜侯。”身边的兵士都笑,说咱们主子疯了。 但他们也不说破,因为他们知道,这件事对他很重要。 1368年,他在应天登基,改国号大明。 那天城里鼓乐齐鸣,百姓跪在街边,喊“万岁”。可他没笑。 那天晚上,他坐在皇宫的书房里,看着窗外的灯火。徐达说,陛下您该歇了。他没应。 他盯着那盏灯看了好久,说了一句:我现在什么都吃不出味了。 你说,一个人经历那么多苦,到了人生最高处,竟然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了,那是怎样的寂寞? 可他没忘。 十年后,他亲自写《御制皇陵碑》,不是写给世人看,是写给自己看。 他在上面写:“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这不是皇帝的语气,这是一个三十岁流浪过半个中国、睡过破庙、吃过烂菜的人,突然想起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他不怕别人说他出身低,他怕的是,后人觉得他是靠运气。 他要把那些肮脏、痛苦、不堪的日子刻下来,立在祖坟前,告诉每一个子孙:别以为这江山是天上掉下来的。 他还命太子回凤阳,去找那些老街坊,听他们讲小时候的事。 百姓说他小的时候放牛偷鱼,曾在河边睡着被蚂蚁咬,他也不生气,笑着听完,说:“是我,是我。” 有一年,他减免了应天府的税,说:“我自布衣起事,知百姓之苦。”这话你拿给现在的人看,怕是当成政令口号了。 可他讲这话的时候,眼睛是红的。 他知道税减了地方财政吃紧,可他也记得,有一年他在寒风中跪着讨饭,一口冷饭能吃出泪来。 他写的《祖训》里也说,“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人之情伪,亦颇知之。”这不是做样子。他看官员贪腐,比谁都狠,因为他知道老百姓受不了。 他整治藩王,比谁都冷,因为他不愿朱家变成另一个元朝的缩影。 他记得底层的苦,他要让天下人都记得。 民间的故事也没让他淡去。有人说他登基后念念不忘当年乞丐救他的那锅“珍珠翡翠白玉汤”,下令满朝文武一人一碗,结果喝完没人敢说话。 其实那汤不过是馊菜叶子、烂米饭煮一锅,味道又酸又咸。 可他喝得认真。 他想起的是,当年有人肯喂他一口热的。
为啥朱元璋在民间的口碑那么好,有那么多人崇拜他,就连伟人都对他赞赏有加? 朱元璋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04 22:33:1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