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不装了!美国人终于把最后那点遮羞布给扯了下来。 就在刚刚,他们悍然宣布,把三星、SK海力士在咱们国内的几家核心芯片厂,直接踢出“信任名单”。 话说的挺好听,叫“堵上漏洞”,其实就是图穷匕见,连演戏都懒得演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要知道这两家韩国企业靠着这个 "信任标签",过去三年在华工厂才能免申请许可证使用美国技术生产。现在美方一句 "堵上漏洞",就给别人家的产业链安上了紧箍咒,这吃相也太难看了。 要说清楚这事儿的猫腻,得先明白 VEU 名单的作用。简单说,就是美国给外国企业发的 "技术通行证",有了它,三星、SK 海力士才能把美国的设备、软件放心用到中国工厂里。 但现在这张证被收回了,意味着以后哪怕换个零件、升级个系统,都得提前 3-9 个月向美国政府申请许可。 美方明说不会批准任何扩产或技术升级申请,等于直接冻结了这两家企业在华的发展空间。这哪是堵漏洞,分明是给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脖子上套绳索。 美国这么做,算盘打得噼啪响。看看他们修订的《出口管理条例》就知道,新增的 "最低含量原则" 把标准设成了 0%,意思是只要产品里哪怕有一丁点儿美国技术的影子,就得受他们管。 这种 "长臂管辖" 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就像说你家炒菜锅的螺丝用了美国技术,那炒出来的菜都得经美国批准才能端上桌。而三星、SK 海力士在华工厂生产的存储芯片,恰恰大量依赖美国设备和软件,这一下就被掐住了七寸。 最尴尬的要数韩国。这边总统刚和特朗普会面讨论贸易协定,那边美国就对自家企业下黑手,这脸打得够响的。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急得赶紧表态,说 "半导体企业在华稳定运营对全球供应链很重要",但这话在美国人听来估计跟耳旁风差不多。 韩国企业更是骑虎难下,SK 海力士在声明里只能含糊其辞说 "会和两国政府沟通",可谁都知道,在美国的技术霸权面前,这种沟通基本等于求饶。更要命的是,韩国半导体设备技术本就不如美日荷,现在连对华出口都可能受限,等于把自己的吃饭家伙拱手让人。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就不怕盟友反水?还真不怕。他们算准了韩国企业不敢轻易放弃中国市场,三星西安工厂占全球 NAND 闪存产能的 15%,SK 海力士无锡工厂是全球最大的 DRAM 生产基地之一。 要是真把产能迁回韩国,不仅成本飙升,还会错过中国每年数千亿的芯片需求。但留在中国,就得忍受美国的层层审批,这种 "二选一" 的霸王条款,正是美国拿捏盟友的惯用伎俩。 但美国显然打错了算盘,中国商务部第二天就强硬回应,要求美方立即纠正错误,这态度比去年稀土管制时还要坚决。更关键的是产业界的反应:四大行业协会联合发声,说 "美国芯片不再安全可靠",呼吁企业谨慎采购。 这可不是空喊口号,华进证券的数据显示,8 英寸硅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 55%,去胶机更是高达 80%,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突破。就像当年稀土管制倒逼技术升级一样,这次芯片封锁反而让国产替代按下了加速键。 更有意思的是全球产业链的微妙变化。美国想把技术牢牢攥在手里,欧洲企业却在悄悄加大对华投入。意法半导体强调 "China for China" 战略,恩智浦忙着建立中国本地供应链,这些企业可不傻,中国占全球半导体消费市场的 40%,谁也不想被排挤出去。 而美国自己呢?虽然嘴上喊着 "保护技术优势",但实际情况是,离开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美国芯片企业的研发成本只会越来越高,最终反而会削弱自身竞争力。 说到底,美国这次撕下遮羞布,本质上是对中国半导体进步的焦虑。他们怕三星、SK 海力士的在华工厂成为技术扩散的 "窗口",更怕中国在存储芯片领域实现突破。 但这种 "我发展不了也不让你发展" 的霸权逻辑,早就不符合全球化的潮流了。就像韩国媒体说的,美国布下的 "经济安全网",最终可能把盟友都网进去。 当 "美国优先" 变成 "盟友买单",这场技术封锁的闹剧就越来越难看了。三星和 SK 海力士的困境,不过是全球产业链遭遇霸权冲击的一个缩影。而中国企业在制裁中加速自主研发,行业协会抱团取暖,恰恰说明:堵死别人的路,自己也未必能走得远。 毕竟在半导体这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里,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发展。美国今天能踢掉韩国企业的 "信任标签",明天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正在被全球产业链悄悄拉黑。
还是华为厉害!小米3nm芯片,不是纯国产,高通3nm芯片,不是纯国产,苹果
【8评论】【5点赞】